​古代中国画赏析之十 关仝《关山行旅图》

2023-11-20 08:50 来源:网络 点击:

古代中国画赏析之十 关仝《关山行旅图》

关仝《关山行旅图》

荆浩和关仝是五代时中国北方山水画派的代表,他们和同时期南方画派的董源、巨然,合称五代山水的四大家。 正是在他们手里,中国山水画的基本技法、构图程式及绘画理论趋于成熟。而这四家,也成了画史中垂范后世的经典画家。


关仝《关山行旅图》


关仝初学荆浩,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 和荆浩一样,他擅长表现关陕一带山川的阳刚雄强的气势。《五代名画补记》称关仝的画:“坐突危峰,下瞰穷谷,卓尔峭拔者,仝能一笔而成,其竦擢之状,突如涌出,而又峰岩苍翠,林麓土石,加以地理平远,磴道邈绝,桥杓村堡,杳漠皆备。”可知其画继承了荆浩那种俯瞰式的构图,但又变荆浩的严整为一种突如其来的峭拔,可见其对山势动态的把握。 同时,关仝画中常有各色人物的活动,这使他的画有风俗画的意味,这也是与莉浩的不同之处。 米芾的《画史》评论他:“工关河之势,峰峦少秀气。”意思是他的画是以势取胜,却缺少秀润的文人品格,这未始不是一种南方人的偏见。南北方的地理风物不同,人的气质也不同,这势必会给绘画带来风格上的差异。 到丁晚年,关仝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往往有超越荆浩的卓越之处。 对此,《宣和画谱》评论他:“笔力过浩远甚。”他视野开阔,关陕一带的秋山、寒林,村居、野渡尽收笔底,画出了北方风景广博的幅度,并逐渐形成了他朴素、简洁、有力的风格。 因其风格的独创,而称之为“关家山水”。到宋代,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评论道:“画山水唯营丘李成、长安关仝、华原范宽,智妙入神,才高出类,三家鼎峙,百代标程。”在画史中已经占据了一个领袖群伦的位置。

《关山行旅图》是他的代表作,画中山的结构由近及远,由小到大,由一种精确的透视关系向前推进,直到推出主峰的主导地位。 这样的安排是将平远和高远两种取势的方式天衣无缝地结合起来,构造出一个远与近、广大与精微收摄在一处的境域。这个境域乃是老子“反者道之动”这一运动法则的一种写照。 在这样一种循环往复的视觉观照中,我们却能够以静默与之相契合,这是心境与物境的合一。 而那显露于画面上的突起的山峦,每一块石头都以一种绵延的动势结合到一起,显示出造化自身从内部涌起的力量。我们只有追随这种力量,才能跃入天地的大炉中,接受造化这个大冶的检验和锻造。 关仝把握住了北方的那种硬朗的气息,凝聚的山石由此而成为自然本身的一个塑像。同时,这些累积起来的山,和山间潺潺的溪水,萧瑟的树木一道,显示了“维天之命,于穆不已”这样一条能动的充满生机的自然法则。而那座挺立于画面之上的最高峰,因为遮住了天光而使整个画面变暗了,画面中的事物却因之而清晰起来。 这种暗是一种综合的色调,给人境注入了沉稳的光线,人类生活在其中显示出丰富的多样性。 这样,我们在群山之间,看到了房舍、小桥,看到了劳作生息的人们。 这种鸡犬之声相闻的景象,使酷烈的自然显示出它柔和的一面,人以及人的生活一旦融入自然, 自然就成了人化的自然。 而自然的人化却又告诉我们,没有人的参与,天道的法则就不能进入人的生活,也就不能成为普在的意义。

此图与《匡庐图》相比,可以看出关仝与荆浩那种包罗万象式的铺排取景不同,关仝的布局更注意主次分明、远近得当的画面效果; 而关仝在皴染技巧上,简练而又直接, 显得更加真实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