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留一曲温暖人间:加拿大街头流浪钢琴家
只留一曲温暖人间:加拿大街头流浪钢琴家
这是怎样的一个故事呢?
加拿大ALBERTA 省府EDMONTON市,有一位流浪汉Ryan Arcand,。
虽然是流浪汉,但也是一位网红钢琴家。他的一曲未完成钢琴曲《The Beginning 》,被路人拍下放到网路,一天转发80万,至今已转发过亿,他也迅速成为一个世界级的网红。
他自创的未完成钢琴曲宛如断臂维纳斯,温暖了无数人的心,也被很多人模仿弹奏,但曲中打动人心的力量至今无人能超越……
2014年深秋, Roslyn Polard路过埃德蒙頓市中心丘吉尔广场,突然 。听见了悦耳的钢琴声。
她转身看到一位身穿肮脏外衣的流浪汉正在弹钢琴。钢琴安放在广场的西南角,随意弹奏。
她感到這音乐太美,于是向男子走去。
有了听众,男子很高兴,弹了一首又一首。
他说自己叫Ryan Arcand,曲子都是他自己写的
这时又有兩位女子停下來,三个人都热泪盈眶。
女子录下了流浪汉弹琴的情景,把這兩分鐘的视频先传到Facebook上,和YouTube上。不到24小时,迅速红遍网络。
当时的埃德蒙頓市长唐‧艾沃森(Don Iveson)也在Twitter上推荐了这段视频。
加拿大流浪汉的故事在中国也迅速流传----
中国网友传言,其毕业于加拿大皇家音乐学院,曾是该学校音乐表演学院的教授, Ryan26岁生下独女,但命运不济,女儿9岁那年和妻子发生车祸丧生,伤心绝望,Ryan随后放弃工作,放弃毕生的学业,开始了流浪之路。视频中,Ryan弹着自创的钢琴曲《The beginning》 琴声哀怨诉衷肠。吾爱已逝,从此漂泊半生,只愿天涯处处,都有汝影相随。
不过这么鸡汤的故事却是一厢情愿。Ryan的亲戚说,他的身世确实很曲折,但并没上过什么音乐学院,妻女和车祸也子虚乌有。
Ryan是个原住民。当年加拿大原住民的孩子都被要求接受基督教的“教化”。Ryan本人则曾被N户人家助养长大。
这其中有个基督家庭,几乎人人都爱弹钢琴、人人都弹得一手好钢琴。这自然传染了Ryan。
所以对钢琴这玩意儿,Ryan从8岁起就颇有些心得了。
那一年他出生在埃德蒙頓附近的亞歷山大原住民保護區。三岁多和弟弟一起被社会工作者接走送到了寄养家庭,学习西方的文化和世界观,但是他还一直和表亲家的兄弟姐妹们保持着联系。
2014年接受采访时的Ryan
他的表妹Carrie Rockwood回忆道,Ryan小时候就表现出了音乐天赋,虽然有口吃的毛病,但是唱歌的时候却十分流畅正常。
Ryan的音乐细胞被激发很可能与他的寄宿家庭有关,这个寄宿家庭里有许多才华横溢的音乐家,在这样的家庭文化和氛围的烘托下,Ryan早早地就对音乐充满了热情,尤其是钢琴。
你应该已经听过这首曲子,它是那样优美和忧伤,让人失落又给人希望。
初次看到Ryan Arcand的时候,他形容枯蒿,和普通的流浪汉没什么区别,因为常年流浪吸大麻,身上离很远就能闻到一股奇怪的味道。他的衣褶里以及指甲里永远布满泥垢,第一眼谁也不会把他和钢琴联系在一起。
但是一曲 The beginning ,让他彻底红遍了网络,不是因为他是流浪汉会弹琴,更多的是被琴声中所蕴含的感情所感动。
很多人也尝试演绎他的原创作品,却无人能弹出那份优美与那份感伤。尽管关于教授与妻儿的故事全属杜撰,但是他作为原住民所经历的故事,已经完全在他的音乐里展现。而与亲人的生离死别,在他三岁那一年他已经过早体验了。
那时的加拿大是在四十多年前的加拿大。
那时,温尼伯格界限分明,加拿大太平洋铁路,将原住民区和其他社区严格划分,城北是原住民贫民窟,和城南的富裕中产阶层区对比鲜明,是全国最贫困、暴力犯罪最多的城区。
那时,萨斯喀彻温省北方小镇拉罗什发生全国27年来最严重校园枪击案,8分钟内8死9伤,凶手年仅17岁。拉罗什是一个原住民社区,由于传统的伐木业衰退,这里一个半封闭的、近乎与世隔绝的社区,缺少投资者和就业机会,人们看不到前途和希望,心情也十分沉重压抑许多年轻人不得不背井离乡,去外地寻找机会,并且很少回来,而另一些不敢、不愿或找不到机会的年轻人则沉湎于酒精和毒品,希望通过自我麻醉来缓解痛苦。
那时,许多未成年人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家庭悲剧而不得不成为被收养者,一些孩子甚至在短短几年内多次变更收养家庭,由于缺乏帮助和心理辅导,自杀和凶杀暴力成了家常便饭。许多知情人表示,“拉罗什现象”在加拿大全国各地的原住民社区十分普遍。
历史上原住民被剥夺了大部分土地,圈入极小的“保留地”,即使这样,这些保留地还不断受到政府侵夺,让原住民雪上加霜。
2008年9月13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原住民权利宣言》,其中规定尊重原住民的个人和集体权力,尊重、维护和加强其民族文化认同,强调在保护其自身需要和尊严前提下追求发展,这一重要的宣言获得绝大多数国家的赞同和响应,144个表决国,反对票只有4张,而其中一张反对票,就来自加拿大。
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加拿大第一民族议会首脑、加拿大3大原住民民族的象征性领袖方丹大酋长被邀请坐上了开幕式主席台,坐在了加拿大总督和总理身后,但场地上表演的开幕式主题表演,却在“野生动物”后直接引入了欧洲人的一片白帆,直接跳过了漫长的加拿大原住民历史。
加拿大人权博物馆(CMHR)在温尼伯格竣工,其中仅2间展馆展示原住民被虐待问题,博物馆内一份锁在玻璃展示柜内的友好公约,根本没提到当初签署这份保护区公约条款的原住民。当初,保护区内的原住民没有种族隔离通行证,是无法离开保护区的。
5、
Ryan是有故事的,琴声中的感情是不会骗人的,那种孤苦无依,那种对亲人的思念,如果没有经历过的人是弹不来的。
很多钢琴家可以出色的弹出The beginning ,但是他们弹不出Ryan的感情。
感情在指尖上表达出来的特殊的东西,是不能骗人的。
很多人听说过,“多伦多(Toronto)”这个名字源自北美印第安人的词汇“toronton”,意思是“相聚的地方”。但很多人不知道这背后的故事。
最初,这个城市只是英国殖民者的一个港口,被命名为“约克”。
1812年,约克被美军侵略并占领。6天后撤退,留下一片荒凉。愤怒的加拿大民兵在英军司令的带领下大举反击,一路杀到了华盛顿,以牙还牙,将美国白宫付之一炬。
在这场战争中,两座城市被焚烧,但最大的战败方却不是两座城市的人民,而是原本和这一切毫无瓜葛的原住民。
当美军入侵时,加拿大的第一道防线是一支仅有1300人的队伍。而在这支队伍中,只有300名英国正规军,400名加拿大民兵。剩余的600人,全部都是First Nations。
First Nations作战勇勐,每次号角吹响时,指挥官都让他们冲在最前方,还命令他们像野兽一样大吼大叫,给敌人造成恐惧感。
由于冲在最前方,First Nations充当了肉盾一样的角色,死伤无数却没有人记得他们。而战后,英军又命令幸存的印第安人将战俘的头皮割下来,以震慑敌人。
英军还特别绘制了类似的宣传画,散布在美军中间。这样一来,美军所有的恨都集中在了印第安人身上,与其立下了不共戴天之仇。
复活节的来历----
百度百科:
追根溯源,感恩节是和美洲古代的印第安人,特别是和玉米的种植有十分密切的关系。1620年9月6日,一批英国清教徒难以忍受宗教的迫害,搭乘“五月花号”木船驶往美洲。他们在疲劳、饥饿、寒冷和疾病的袭击下在大西洋上漂泊了65天,最后到达北美殖民地的普利茅斯。
当时正值冬季,气候严寒,田野寂寥。当地印第安人慷慨地拿出贮藏越冬的玉米和土豆,送去猎获的野鸭和火鸡。春天来了,印第安人教他们种植玉米和南瓜,饲养火鸡。白人移民和印第安人建立了亲密的友谊。这年秋季玉米丰收,移民们举行了丰盛的感恩会,用烤火鸡和玉米糕点款待印第安人。印第安人带着各种玉米制品、烤火鸡、南瓜馅饼、野葡萄以及玉米酒浆等参加晚会,人们欢唱歌舞,通宵达旦。以后在每年玉米收获后的11月底,定居在这里的白人移民都要举行感恩会,家家烤火鸡,烹制玉米食品,款待印第安人。长此以往,这种感恩会就成为一种惯例。
在历史上,开初的一段时间土著人与欧洲移民相处融洽。欧洲移民甚至专门订下一个节日感恩土著民族对新移民的无私帮助。
但是后来的欧洲移民带过来的天花以及各种形式的杀戮,却将这片土地上的原著民几乎全部杀绝。
多伦多(Toronto)战争结束后,加拿大与美国达成了互不侵犯的共识。牺牲最多的First Nations被抛弃在了一旁。加拿大不屑于再和他们为伍,美国更是对他们恨之入骨。
从1820年开始,针对印第安人的种种暴行开始在北美大陆泛滥开来。美国成立了“印第安人事务局”,开始夺取印第安人手中的土地,将印第安人驱逐到保留区内。
1864年,双方战争彻底爆发,直至1880年为止。
1880年,美军使用围剿印第安人主要食物——北美野牛的方式,断绝印第安人食物来源迫使其投降。
到1880年,北美野牛从原来的1300万头降至不足1000头,基本绝迹。此办法确实发挥了效力,失去食物的印第安部落纷纷放弃了抵抗。
据诸多史料记载,大批的印第安人为躲避战乱而向北逃亡,最终逃到了加拿大境内。因为在他们看来,加拿大对印第安人还是很仁慈的。
1876年,一家美国报纸如此形容:“在加拿大,白人和印第安部落之间的关系是那么的平静,但在我们这面却可以用背叛,浪费和流血来形容。”
而1866-1890年间,美军和印第安部落冲突共有935次,而加拿大却只有7次。
于是自然而然的,印第安流亡者们将加拿大视为乐土,认为他们在这里会得到保护和尊重。但这些流亡者错的很离谱,加拿大对于印第安人并非仁慈,只不过他们的残忍以另一种方式体现。
假如说美国对印第安人的屠杀是野蛮的战争,那么加拿大政府对印第安人的所作所为,便是文明制度下的文化灭绝。
那是加拿大历史最为黑暗的一面,也是最隐蔽的一面。加拿大印第安事务部为了掩盖这一事件,曾经焚毁20多万份文件。
这,便是臭名昭着的“印第安人寄宿学校”。
This one, for the beginning.
当他那看起来粗糙不堪的手按在那已被按黑的琴键时,一股莫名悲伤的情绪听得人潸然泪下。
一个手指如此粗糙的流浪汉,竟然能在早已被摸黑的公共钢琴上弹出如此天籁之音!看他那悲伤的表情,甚至还有抹眼泪的动作,直击心灵深处。
因为他正是从那段黑暗的历史里走出来的。
6、
太多人流着热泪在一个流浪汉的音乐里找回了各自失去的东西。不过,人们并没有得到太多关于他之后的更多的音乐创作的消息。事实上,当天弹完那首曲子后,他就一如既往地低着头离开了,继续着他的流浪生活。
那一天有什么特别吗?
不过是,他为自己那颗流浪的心,找到了一个暂时安放的地方而已。
19世纪,加拿大政府深信原住民的文化是低等文明。原住民只有学会英语,接受基督教以及按白人的方式生活才能够获得成功融入主流社会。
于是,一个名为“激进同化”的政策就此因运而生。政府认为孩子们比成人更容易塑造,便将原住民儿童送入寄宿学校对他们进行所谓“开化”教育。
1870年开始长达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加拿大各地总共建立了139所这样由联邦政府出资、教会开办的学校。
期间,约有超过15万名原住民儿童被强行带离了自己的家园,然后被送入寄宿制学校,原住民家庭如果不主动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寄宿制学校的话就要坐牢。
这些儿童无法与家人见面。便想要逃出寄宿学校回家,很多儿童都是在逃亡路上,再也没了音讯,生死未卜。
学校里严禁讲母语,凡讲母语者就会受到鞭打或者用肥皂洗舌头等体罚。
(当年的土著孩子在学校历史图)
到1950年代,由于寄宿制学校资金严重不足,学生纯粹变成了打工挣钱养活学校的苦力。孩子们被圈养在学校里,做工厂工人的活。寄宿制学校老师则完全化身为了残害儿童的魔鬼,将孩子们作为发泄的工具。三万多人在寄宿学校里受到教会人员的虐待、体罚,甚至性侵犯。
在其中几所学校,原住民学生们“像苍蝇一样死去”,死亡率高达60%。
由于学校不愿支付运送遗体的费用,死的孩子被埋在学校的坟地里,随着学校的废弃而被人遗忘。
翻开那一段历史,到处都能听到他们的哭诉:
“我们被装上一辆大卡车带走。我还记得父亲母亲看我的眼神。我记得那时悲痛的感觉。我所在的那辆大卡车上,满是正在哭的孩子们,我和他们一起痛哭。”
——Alma Scott,原住民寄宿教育的一个幸存者,她在5岁那年被强制带到了寄宿学校。
“他们只给了我一个号码,一个我永远也不会忘记的号码。他们对我说:这是你的号码。当我们叫这个号码时,你知道的,那就是你。这个号码就是16,我永远不会忘记这个数字。”
——Lorna Morgan回忆进入肯诺拉原住民寄宿学校时的情景。
“在那些日子里,你需要学习,不然你的头就会被敲打。不管怎么样,你学习一切,你学会如何服从。你不可以打破规矩,你要服从。这真的会让你感到恐惧,非常的恐惧。”
——William Herney回忆最初在寄宿学校的日子。
印第安部族首领维农.杰克斯在上个世纪50年代上过寄宿学校。他说,有三年的时间,他被不同的教员性侵。“我在恐惧的生活中长大。躺在那里,有人正在走近你,你听得见脚步。你知道那大概在几点钟,你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他曾经两次试图自杀。
他的学校在一个离大陆8公里的岛上。有两个同校的女孩子有一天找到一条船,决定逃跑。她们约杰克斯一起走,但他退缩了。两个女孩子在途中溺亡。
一个名叫鲁斯.摩西的前寄宿生曾经在离开学校后给联邦政府写了一封信。学校里,年纪小的孩子如果尿湿了床,会被涂一脸自己的小便。
他在信中说:“这样的状况是教会,印第安事务部和加拿大公众的耻辱。总有一天我要告诉人们事情的真相”。
7、
(安省纳斯坎塔加原住民地(Neskantaga First Nation,Ontario)从上个世纪开始便一直饱受干净自来水匮乏的痛苦,这里三分之二的人过去十年来一直生活在自来水含致病菌的警报之中)
看官网说原住民ABC
加拿大原住民总人口约113万人(2006年人口普查数据),占总人口3.8%,一般被分为三大部分:“第一民族”(First Nations)、因纽特人(Inuit)、梅蒂人(Métis)。
“第一民族”即印第安人,由于这些原住民不喜欢“印第安人”这个被认为带有歧视性的名称,因此二战后逐渐在官方场合被“第一民族”(意即最早在加拿大定居的民族)代替。“第一民族”是加拿大原住民中人口最多的,2006年人口普查时有69.8万人。
加拿大原住民是这片土地上本来的主人,1500年时,他们拥有超过35万人口,分为北极族、东林地部落、平原族、高原族、西北族、中西族等6大族群,大族群下又分为无数个小族群,拥有语言近百种。
据文献记载,由于殖民活动、种族冲突和疾病流行,加拿大西部98%的印第安人口消亡,许多部落不复存在。
无论身处何方,只要是华人,被人叫做“支那”就会炸毛。而对于加拿大原住民来说,被称为Indian(印第安人)和Eskimo(爱斯基摩人)则是最不能被原谅的侮辱性语言。可惜的是,大部分中国人并不了解这一点。
在大多数情况下,可以使用 Indigenous peoples,或者 Aboriginal Canadians 来称呼所有加拿大的原住民。
因纽特人即中国人所熟知的“爱斯基摩人”,因为“爱斯基摩”的意思是“吃生肉的人”,被因纽特人认为是歧视性语言,因此近代以来他们一直自称“因纽特”,意思是“人”,这个名称也渐渐成为正式的族裔名称。因纽特人分布广泛,在加拿大境内仅5万人左右。
梅蒂人较为特殊,他们是殖民时代早期由法国移民和原住民通婚形成的、按照原住民部落形式组织、生活的混血民族,总人口2006年人口普查时有近39万人。
2016年4月14日,加拿大联邦最高法院终于作出裁决,裁定梅蒂人和无身份印第安人(non-status Indians,指因种种原因无法确认族属的印第安人,他们人数多达40万以上,一直不被承认是“第一民族”的一部分)是直属联邦政府管辖的原住民。
8、
19世纪下半叶,羽翼丰满的英国殖民者和加拿大当局开始通过一系列法律,试图对剩余的原住民进行同化,根据1876年出台的《印第安人法》,印第安人必须居住在贫瘠、狭小的2250个“保留地”上,凡不居住在这些“保留地”的原住民被一律称为“不合作者”,被剥夺了理应享有的公民权。
即使对于居住在保留地的原住民,加拿大当局也并未放过。在白人优越论思想的指导下,政府公然通过了“土著同化”原则,主张通过文化隔绝和毁灭,在数代人之内,将原住民“彻底融入主流社会”。
由于这种“断子绝孙”的文化灭绝政策,加上对原住民经济的扼杀、土地的掠夺,原住民不但人口减少,而且经济命脉断绝,前途渺茫,许多人因此染上了酗酒、吸毒等不良习惯,更加剧了自身和民族命运的悲惨。
对此加拿大当局熟视无睹,1907年官方派遣的医生比利。布莱斯如实反应了原住民寄宿学生死亡率高(50%)的现象,结果被免职。
直到1984年当局才承认这种做法“不人道”,1996年最后一所寄宿学校才关闭。
1998年政府才首次表示“应该道歉”,而正式表示歉意,竟已是2008年6月11日!
然而道歉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在路上”
杜鲁多在联大演讲中承认“存在不足”,但表示“在路上”,即问题正在得到解决。
的确,“在路上”。但这条路既漫长又崎岖。
2017年9月21日,加拿大总理贾斯汀·特鲁多在纽约第72届联大讲台上,用历任加拿大总理从未有过的坦诚语句,勾勒了加拿大原住民在历史上所遭受的不公平待遇(强迫迁移、遭受各级政府的背信弃义,以及“寄宿学校”等),并承认他们至今仍不得不忍受许多苦难(原住民保护区条件恶劣,犯罪率高,针对原住民女性的暴力问题突出等)。
他还用G7国家领导人罕见的语气振聋发聩地表示:“原住民问题是殖民主义留给加拿大的遗产。”
加拿大正谋求联合国非常任理事国席位,特鲁多总理这番“原住民主题发言”,带有某种公关色彩。但加拿大的原住民问题,尤其是与原住民的和解,远非这位年轻总理所陈述的这般简单轻松。
在过去短短10年间,加拿大境内共有173个悬而未决的First Nations女性谋杀或失踪案。而皇家骑警却将这些案件中的大多数归结为“家庭暴力”。
没有工作的First Nations,可以在保留地领取一定数量的“福利补助”,虽然不多,也够一家人衣食之需。
这是加拿大政府的福利政策,表面看来不错,实际后果是消极的。
因为这种政策容易引起其他各族劳动者对他们的不满,也容易养成First Nations自身的依赖思想,泯灭他们的奋斗精神。
9、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里面爬满了虱子”
----张爱玲
一个会弹钢琴的流浪汉,人们可能不会感到特别惊讶。让人们感到惊讶的,是这个流浪汉弹的曲子竟然从来没有谁听到过。它几乎凝聚了所有能让人动容的情感,这使谁都觉得似曾相识,可是谁也说不出来是什么曲目。这首曲子是那样的感人至深,以致于每个听到它的人都忍不住停下了脚步,唏嘘不已;即使一个不懂音乐的人,也不能不为之感染,而沉浸其中、无法自拔,尤其是那些有过悲欢离合的人。
——网络评语
10、
自8岁在寄养家庭的地下室第一次见到钢琴,就好像我們是命中注定的一对儿。
Ryan說,他当时眼里含着泪水,无师自通地弹奏起來 。
他13岁的离开寄养家庭,染上酗酒恶习,还曾因醉酒坐牢。但他說他仍然热爱音乐,常常在教堂、医院及广场上弹钢琴。
他酗酒度日,流浪街头。
因在公共場合打开了罐裝啤酒,他被禁止进入丘吉尔广场弹琴。
因为同样原因,他被禁止在市政府大厅演奏。
他一度曾常到市中心医院弹钢琴,但因喝含有酒精的洗手液又被拒之门外。
11、
他是绝不想就此沉沦下去的,不然也写不出如此治愈的曲子,而且,他还得到过社区的帮助,只可惜,他似乎总是事与愿违。
即使他在成名后有了属于自己的钢琴和住房,也仍然在酒瘾和毒瘾中苦苦挣扎。更令人无奈的是,他还在酒后骚扰帮助他的义工和教友。结果,连教堂也不敢让他进了,唱诗班的钢琴也不让他弹了。
他只能在家里弹给自己听。
直到2018年冬天将尽,春天将至的时候,有人发现了他冰凉的尸体。
他是一个人,静悄悄死在自己的廉租房里的。
12、
2008年6月11日,加拿大总理哈珀代表加拿大政府在议会向土着人寄宿学校的学生和他们的家庭进行了正式道歉。
哈珀在全国电视讲话中承认土着儿童在寄宿学校的遭遇是加拿大历史上悲伤的一页,他表示:
“今天,我们认识到,这一同化政策是错误的,造成了巨大伤害,对此我们深表歉意”。
在2016年联邦预算中,总理杜鲁多做出了一个惊人之举:他宣布在未来5年内,原住民将得到84亿加元拨款,其中26亿加元将用来提高小学及初中教育质量。其余的资金将用来提升饮用水质、家庭及儿童服务和住房质量。
这项被称为“具有历史意义的投资”,将会改革原住民的生活状态。但同时,这也要求政府方面的执行人员有极强的协调和实践能力。
今天,First Nations仍在挣扎着。在一部2010年的纪录片中,一个镜头令人印象深刻:
一位垂朽的印第安老人仰望着天空,不停地重复着一句话——
we will be free,
we will be free。
我们终将自由。
13、
在加拿大印第安人中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曾几何时,世界上的树都永不枯萎,四季常青。
但有一年冬天,一只神鸟来到了人间。这只鸟先找到了一棵柳树,希望柳树能收留它,在冬天让它有一个取暖的地方。
柳树拒绝了。
于是鸟儿又找到了一棵枫树,提出了相同的请求。
枫树也拒绝了它。
就这样,鸟儿寻遍了那片土地,被一次又一次的拒绝。但就在寒冬将至的前夜,鸟儿找到了一棵松树。
“松树啊,你可以收留我吗?”
松树回道:“当然可以,我会保护你,你想在这里呆多久都可以,这里就是你的家,我们分享拥有的一切。”
于是神鸟在松树的庇护下熬过了整个冬季。
冬季过后,神鸟为谢恩,赐予了松树永不凋谢的礼物。至于那些曾经拒绝它的树木,纷纷在冬季枯萎、被白雪掩埋。
14、
Ryan的一生经历过很多挣扎、创伤和痛苦,也曾一次又一次地尝试从毒品和酒精的魔爪中解脱出来,最后他还是没有成功。
No place for souls ,So you choose to roam.
灵魂无处安放,所以选择流浪。
因为我见到过许多弱者给踩扁了。
我对许多被称之为进步与文明的东西的真实性产生了极大的怀疑。
我相信文明,但是我只相信以真实的人性为基础的那种文明。
而牺牲人性的文明,我认为是残忍的,我不尊重这种文明。
人们必须遵守作为每一种道德基础的起码东西。
— 梵高 —
以多元文化繁荣、各族裔平等为傲的国家,也是一路踏着荆棘和鲜血走来。
在那一袭文明、平等的华美旗袍下,至今依然爬满了虱子。
在加拿大公民入籍指南《探索加拿大》最新版修改草案里面,用很大篇幅记述了加拿大早期的历史对某些弱势群体的歧视,包括亚裔人、犹太人以及残疾人。
并且新版指南还用整个章节讲述了LGBT性别少数群体争取人权的历程。
借用特鲁多常说的名言:“加拿大不同群体有着不同的特征,我们不仅接受这些区别,还因这些区别而变得更加强大。”
在《探索加拿大中》中,这句话是这样说的:“加拿大人已学会,借助内部群体的区别而让自己更加强大”。
天堂不在脚下,但去往天堂的路,在每个人的脚下。尽管,那是一条荆棘之路。
The End
原文来自作者个人公众号
-
- 章莹颖遗骸搜寻结果公布!回顾章莹颖遭奸杀全过程 嫌犯背后“全球最大”性变态
-
2023-12-07 00:59:23
-
- 韩国官方为何阻止救援?上海打捞局捞出真相?解密世越号惨案真相
-
2023-12-07 00:57:07
-
- 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一个被误解的英雄拿破仑
-
2023-12-07 00:54:52
-
- 这58张家和万事兴的图片,实在太漂亮了
-
2023-12-06 18:49:48
-
- 拿破仑到底有多高?
-
2023-12-06 18:47:34
-
- 二次元最受欢迎的腐向CP排行,艾伦兵长第二第一是国漫!
-
2023-12-06 18:45:18
-
- 21名毒贩落网!湖州吴兴警方破获特大跨省贩毒案
-
2023-12-06 18:43:04
-
- 自媒体时代,我们离真相越来越远了么?
-
2023-12-06 18:40:48
-
- 重看老美剧《真探》第一季,堪称文学作品级的优秀美剧
-
2023-12-06 18:38:34
-
- 中国洗衣机之王小天鹅的落寞:被美的收购,曾连续11年销量第一
-
2023-12-06 18:36:19
-
- 看泉城雪景读老舍《济南的冬天》,那感觉,太美了,自己体会
-
2023-12-06 12:33:56
-
- 《重生19岁:叔,求嫁!》重回19,她替姐当兵,嫁禁欲28年的军官
-
2023-12-06 12:31:41
-
- 我们小时候玩的摔炮含有什么化学物质,为啥一摔就能炸?
-
2023-12-06 12:29:26
-
- 手把手教你五种花式颠球技巧
-
2023-12-06 12:27:11
-
- 人民网痛批吓尿体,哭晕体!不是民粹就国黑背后的真像是什么?
-
2023-12-06 12:24:56
-
- 清朝的抚台、臬台、藩台、府台都是什么官职,相当于现今什么职务
-
2023-12-06 12:22:41
-
- “一国两制”是根本制度,50年内不能去改,50年后不需要去改
-
2023-12-06 12:20:27
-
- 西安的十大火车站一览
-
2023-12-06 12:18:12
-
- 萨拉热窝事件的始末,你知道吗?
-
2023-12-06 12:15:57
-
- 国家非遗《竹根雕》介绍赏析
-
2023-12-06 12:1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