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一个被误解的英雄拿破仑

2023-12-07 00:54 来源:网络 点击:

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一个被误解的英雄拿破仑


听过《英雄交响曲》的人,都会被作品激昂奔放的情绪所感染。它是贝多芬音乐艺术表现形式的转折之作,贝多芬在古典主义的基础上,开创了浪漫主义音乐,从而赋予交响曲以多种形式和表现重大时代主题的新方向。

正如英雄是时代的产物一样,《英雄交响曲》也是特定历史时期,贝多芬耳闻目睹时代巨变后的澎湃内心的艺术再现。贝多芬创作《英雄交响曲》的时候,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正轰轰烈烈地进行中,美国人通过八年斗争,业已获得民族的独立,法国巴黎人民攻占了巴士底狱,大革命的风暴正一浪高过一浪地进行着。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贝多芬的这部作品,就是为英雄拿破仑所作。

时值1803年5月,贝多芬着手创作这部交响曲。在总谱扉页上,他写有“题献给波拿巴”的字样。那时,军事天才拿破仑的内外战争,让欧洲旧的封建统治者胆战心惊,新秩序正在欧洲漫延。贝多芬内心深处感受着这蓬勃激荡的时代潮流。

然而,当他听说拿破仑称帝时,他极为失望,甚至怒吼到:“这个人也不过是个凡夫俗子罢了,为了满足自己的野心,大肆蹂躏全人类的权利,把自己置于万人之上,成为了一个独裁者。”然后,愤而扯破总谱的封面,以致扉页都被擦破。1804年10月此曲出版时,改名为“为纪念一个伟大的人物而写的交响曲”。

毋庸置疑,贝多芬是个立场坚定的人,爱憎分明的人。

只是,当我们对拿破仑有了一个全面了解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其实贝多芬对拿破仑的认识,充满了感性色彩,至少是有一定的误解。

倘若我们站在时代和国情的大背景下,我们会发现,1640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领导人克伦威尔在1649把国王查理一世送上断头台,建立了类似君临天下的护国主统治。1783年,经历了八年抗英斗争,摆脱了殖民统治的美国,差点也建立了君主制的政体,好在当时的美国,自“五月花号”到达伊始,便流行着自由、民主的基因。反观法国,这样一个君主专制色彩浓厚的国度,在迈向近代化的道路上出现王权的反复,这难免离不开国情的影响。某些时候,强权的革命适用于对革命的强权,大革命中的雅各宾派是这样做的,后来的拿破仑也是这样做的,但戴上了皇冠的拿破仑,终究是与封建统治者大相径庭的。

本文试图走入英雄拿破仑的一生,给大家展示一个真实的拿破仑,一个被贝多芬误解了的英雄形象。

一、科西嘉岛怪物的苦难少年岁月

科西嘉岛是地中海上的一座蛮荒之岛,在1769年拿破仑出生前,它属于意大利的一部分。但是它长久以来,在四分五裂的意大利,仍然是被遗忘的孤儿。那一年,素有称霸欧洲大陆的法国加紧了对科西嘉的入侵,那一年拿破仑的父亲,正在团结岛上的土著,捍卫着自己的家园。然而,孤掌难鸣,捍卫家园的路,坎坷而悲壮。科西嘉最后还是成为法国的殖民地,被强行并入法国的版图。

在法国本地人看来,科西嘉人并不是他们中的一份子。因而1779年,当年仅10岁的拿破仑被父亲送去法国布里埃纳军校读书时,时常受到当地同学的欺辱。因为拿破仑个子矮小,他在与别人对抗的过程中总免不了吃亏,所以,少年时的拿破仑总是少言寡语的。但沉默往往如火山爆发前,平静中潜藏着能量。

沉默给了拿破仑善于观察的能力,他的内心其实是鄙视这群纨绔子弟的,他们表面气势汹汹,实则胆小懦弱,他们锦衣玉食,却不思上进。为了赢得自己的尊严,一旦再有别人欺负,拿破仑总是挥舞着拳头,一副拼命三郎的劲头,倒是吓傻了周围那些人,这使得别人对他终于敬而远之。拿破仑才不介意这种被人隔离的孤独,孤独往往成为伟大人物得以成功的性格潜质和优势。

拿破仑在这样的氛围里,磨砺着自己。别人在花天酒地,他在博览群书,别人在谈情说爱,他在冥思苦想。这种不合流的行为,使他获得了“科西嘉怪物”的称号。

然而,军校的这段残酷的学习历程,为拿破仑日后的成功,已经悄无声息地插上了起飞的翅膀,只是英雄起飞的机会还尚未到来。

我想,当英雄终于有机会一展才华的时候,过去的耻辱,定会洗刷干净。拿破仑后来称自己为“法国人的皇帝”,这个伟大称号的背后,定然是想起了他的故乡科西嘉不被认可的地位,还有他经历过的不被在意的少年时光。正如当年忍受胯下之辱的韩信,终究迎来了出头之日。

所以,拿破仑的称帝,离不开少年成长经历的影响。一个人要想不被别人踩在脚下,只有让自己变得强大,在当时的法国,人们是敬畏王权的。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个好士兵,拿破仑从普通士兵羽化为高高在上的将军,又从将军飞升为皇帝,定然离不开苦难带来的激励作用。

只是,我们的英雄,开挂的人生才刚刚迈开辛酸的第一步。

1784年10月19日,拿破仑最终以优异的成绩从布里埃纳毕业之后,被选送到法国巴黎军官学校,专攻炮兵学。

苦难真的是一所学校。拿破仑16岁时,父亲去世,家境贫寒的他不得不提前毕业,进入拉斐尔军团并被授予了炮兵少尉军衔。在随军奔波的日子里,拿破仑依然保持着学生时代的好学精神。他总是携带着大量书籍,包括有关他的偶像亚历山大的战争史著作,应用物理学、数学、建筑学、各国风土人情记录等 ,还有许多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作品,尤其是那个最激进的卢梭的思想对他影响很大。

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之后,拿破仑认为争取故乡科西嘉岛独立的机会来临了,所以他回到了科西嘉岛,准备为实现这一梦想而努力,但却受到了其他势力的强烈反对。

一个人的精彩演出,总是需要合适的舞台的,科西嘉不是这样的舞台,适合拿破仑的舞台,就是法国。

拿破仑再次重返法国。一场精彩的演出,万事俱备了。

二、叱咤风云的光辉岁月

1789年大革命,法国人民推翻了专制腐朽的波旁王朝,担心产生多米诺效应的欧洲封建专制力量,先后组织了七次反法联军,展开了对法国新政权的集体扼杀,我们的英雄终于可以大显身手了。

1、打败第一次反法同盟

大革命初期的法国政治风云变幻莫测,1789年,代表了资产阶级和自由派贵族利益的君主立宪派掌握了政权,他们仿效英国,建立起君主立宪制,但是国王路易十六不甘心丧失的大权,勾结国外的封建反动势力,结果1791年阴谋败露,君主制被废除了。

1792年,代表了大工商业资产阶级的吉伦特派上台执政,9月22日,法兰西王国改为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1793年,路易十六被处死,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弗朗茨二世与大英帝国、普鲁士王国、西班牙帝国、荷兰、撒丁王国组成第一次反法同盟。法国大革命开始面临严重的危机。

1793年6月,以罗伯斯庇尔为首的,代表中小资产阶级利益的民主派,雅各宾派掌握了政权,法国大革命达到了高潮。恰是此时,第一次反法同盟开始干涉法国大革命。

1794年12月,土伦战役,24的少校拿破仑毛遂自荐,小试牛刀,击败王党势力和英军获得战役的胜利,因此受到了雅各宾派的赏识,被破格升为准将。

1795年,热月政变后,他接受巴黎督政府执政官巴拉斯之托,成功镇压保王党势力的武装叛乱,这就是著名的镇压保王党战役。第一次反法同盟很快被打败。拿破仑在一夜之间荣升为陆军准将兼巴黎卫戍司令,开始在军政界崭露头角。也就是在此时,拿破仑邂逅了年长自己六岁的寡妇约瑟芬,那个让拿破仑曾爱得如此狂热的人。

2、打败第二次反法同盟

1799年欧洲列强趁拿破仑的军队远征埃及的时机,再次发起反法战争。这次神圣罗马帝国联同大英帝国、奥斯曼帝国、俄罗斯帝国组成了第二次反法同盟。

当时,拿破仑正远征埃及并占领了亚历山大,金字塔战役使他再次大显身手。拿破仑之所以到中东,源于督政府的猜忌与防范,毕竟,一个手握重兵的人是容易让人担心的。在拿破仑的远征军中,除了2000门大炮之外,还带领了175名各行各业的学者,以及上百箱的书籍和研究设备。在远征途中,拿破仑曾下达过一条著名的指令:“让驮行李的驴子和学者走在队伍的中间。”。这一点值得点赞,一个尊重知识分子和文化的民族,一定是个有希望的民族。

面对骁勇善战的马木路克,拿破仑再次体现了非凡的号召力和卓越的军事素养。站在吉萨金字塔的阴影下,他振臂高呼:“士兵们,四十个世纪在金字塔上看着你们!”,战役取得了振奋人心的成果,一举扫清了通往开罗的障碍。

1799年底,拿破仑只身返国,发动雾月政变(法国共和历雾月18日),任首席执政官,并取得法国军政大权。此后拿破仑亲自指挥意大利方面军,对付反法同盟的第二次进攻。

拿破仑第二次打败反法同盟,是在意大利的战场上,这进一步展示了拿破仑的指挥才能与坚毅的性格。当英国人和奥地利人听说拿破仑的大军想要跨过阿尔卑斯山的消息,他们都报以冷笑,那可是一个“从未有任何车轮碾过,也从不可能有车轮能够从那儿碾过的地方”。更何况,拿破仑还率领着七万大军和数不清的辎重!

然而,坚信胜利在望的奥地利人看到拿破仑的军队突然出现,他们不禁目瞪口呆。拿破仑统率的法军多次击败了奥地利帝国的维尔姆泽、阿尔文齐等将军的军队,于1800年6月14日取得马伦哥会战的胜利,各国不得不与拿破仑议和,法奥签订《吕内维尔和约》,法英签订《亚眠条约》,至此第二次反法同盟解散。

面对阿尔卑斯山的皑皑白雪,拿破仑没有后退,虽然他身材不高,但是他坚信,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3、打败第三次反法同盟

1805年8月9日,奥地利帝国、大英帝国、俄罗斯帝国等国结成第三次反法同盟,向拿破仑宣战。

10月法军炮轰乌尔姆,击败奥军,取得了乌尔姆战役的胜利。

12月初,法军在拿破仑的指挥下,与俄奥联军在奥斯特里茨村激战,史称三皇会战。

奥斯特里茨战役中,拿破仑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谋略与胆识。战场上,拿破仑审时度势,注重大局,在兵力不及俄奥联军的情况下,集中优势兵力,专攻敌军要害之处,取得辉煌胜利。俄奥联军损失达到36000人,其中阵亡超过16000人,还有20000人被俘。此外还损失了186门大炮,45面团旗。法军仅亡205人,伤2000人,损失1面团旗。

消息传到英国伦敦,英国首相威廉·皮特听后,懊丧地走到墙上张挂的欧洲地图前,说:“看来这幅地图十年里没有任何用处了。”

1805年12月4日,弗朗西斯二世和拿破仑举行会谈,达成停火协议。12月27日,奥地利和法国签订《普雷斯堡和约》。奥地利退出反法同盟,弗朗西斯二世取消自己“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封号。至此,第三次反法同盟瓦解,神圣罗马帝国的历史也告终结。拿破仑成为欧洲的霸主。

4、打败第四次反法同盟

1806年秋,大英帝国、俄罗斯帝国、普鲁士王国等国组成第四次反法同盟。10月1日,普鲁士率先对法国宣战。但在10月14日一天当中,法军同时在耶拿和奥尔斯塔特大败普军,取得耶拿战役和奥尔斯塔特会战胜利,普军几乎全军覆没,拿破仑因此取得了德国大部分地区。1807年6月14日,拿破仑在弗里德兰大败俄军,俄罗斯沙皇被迫求和。7月7日,法国先后与俄、普签订了《提尔西特和约》,第四次反法同盟瓦解。

5、打败第五次反法同盟

1809年,大英帝国、奥地利帝国联合组成了第五次反法同盟。

第五次反法联盟在七次联盟中是联合国家最少的一次,实际上只有英国和奥地利,并只有奥地利出兵作战。这一次,奥地利大有一雪奥斯特里茨前耻的架势,在战争中一口气动员了34万大军。而法国由于陷入西班牙战场导致30万法军无法抽身,拿破仑手中的可用兵力不超过28万人。但最终法国依然实现了以少胜多,拿破仑率领法军取得瓦格拉姆战役的决定性胜利,奥地利被迫再一次割地求和,与法国签订《维也纳和约》,第五次反法同盟宣告失败。

战争胜利后,拿破仑与奥地利公主玛丽·路易莎成婚,并任命其为皇后,以大公身份统治奥地利。

至此,拿破仑几乎占领和控制了除英国、俄国以外的整个欧洲。

6、拿破仑的帝制

而拿破仑的称帝,发生在第二次打败反法同盟后的1804年。贝多芬的憎恨,正是基于这样的缘故。

可是,我们是否认真思考过,为什么法国人民处心积虑地推翻波旁王朝以后,居然会允许拿破仑连任五年第一执政和十年皇帝呢?

至今日,人们在评论拿破仑称帝这件事上基本都持批评态度。恩格斯就这么说过,拿破仑最大的错误在于:他娶奥国皇帝的女儿为妻,和旧的反革命王朝结成同盟;他不去消灭旧欧洲的一切痕迹,反而竭力和它妥协……

当然,还有对他失望过的贝多芬。

只是,当历史远离我们而去,当一切都大浪淘沙之后,我们却愈发能清楚地看到拿破仑背后的迫不得已。

首先,这是时势的推动。

当时,法国正是内外交困,保王党叛乱和外国武装干涉,使法国大革命的胜利果实有可能付诸东流。之所以人们认可拿破仑,不仅是因为拿破仑的骄人战绩成为人们心目中的英雄,更主要的是法国需要他,人民同样离不开他,时势呼唤着这样一个铁腕人物来建立强有力的政权。

所以,特殊时刻的法国,或许独裁专制更适合它的国情,拿破仑恰好遇到这样一个机会,加上他个人的才能,一切就顺理成章了。

其次,拿破仑始终是历史前进的推动者。

对内他多次镇压反动势力的叛乱,颁布了《拿破仑法典》,他用炮火捍卫大革命的胜利果实,他用法律构建新的秩序。更重要的是,他的《法典》完善了世界法律体系,奠定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局面。

拿破仑自己关于《法典》有一段评价:“我真正的光荣,并非是打了40多次胜仗,滑铁卢之战抹去了关于这一切美好的记忆。但有一样东西是不会被人忘却的,它将永垂不朽,那就是我的《民法典》。”

对外他率军五破英、普、奥、俄等国组成的反法联盟,打赢五十余场大型战役,沉重地打击了欧洲各国的封建制度,捍卫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他在法国执政期间多次对外扩张,发动了拿破仑战争,成为了意大利国王、莱茵邦联的保护者、瑞士联邦的仲裁者、法兰西帝国殖民领主,在最辉煌时期,欧洲除英国外,其余各国均向拿破仑臣服或结盟。形成了庞大的资产阶级的拿破仑帝国体系,深刻地动摇了欧洲大陆陈旧的封建体系。

具有强烈感性主义色彩的贝多芬没有看到,法兰西第一帝国并不纯粹是个专制政权,拿破仑也并不是封建独裁者。恰恰相反,法兰西第一帝国是一个具有浓厚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权,拿破仑也是一个资产阶级色彩的君主。正是因为他的政权独树一帜的性质,欧洲的封建专制力量才要除之而后快;正是因为他的与时俱进的措施,法兰西第一帝国才能在工业文明的潮流中继续前行;也正是因为他各方利益的兼顾,总有一群铁血男儿愿意为他赴汤蹈火。

只是,当局者迷,贝多芬的感情用事,未免对拿破仑是一种有失公允的认识。

当《英雄交响曲》被题记为“为一个曾经的英雄而作”的时候,拿破仑不仅仅是贝多芬心中昔日的英雄,他也逐渐在更多反抗浪潮中成为一个被现实所抛弃的英雄。

三、圣赫勒拿岛的落寞岁月

上文说过,打败奥地利与英国的第五次反法同盟,法国吞并了奥地利的全境,这使得拿破仑在地缘政治上与俄罗斯的矛盾不断加剧,而拿破仑的人生顶峰也从错攻俄罗斯开始下滑了。

1、远征俄罗斯的失败

拿破仑始终崇拜着古代的亚历山大,他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统治整个欧洲,欧洲大陆上只有俄国没有被他控制,而且拿破仑明白,欲征服英国,必先征服俄罗斯。这一点,倒有些类似于后来的希特勒。

1812年5月,拿破仑率领57万大军远征俄罗斯。

战争初期,拿破仑相继获得了斯摩棱斯克战役、瓦卢蒂诺战役、维捷斯克战役的胜利,击垮了阻止他的俄军部队。

但拿破仑低估了俄罗斯的抗争力量。1812年9月7日,拿破仑率领法军极为艰难地取得了博罗季诺战役的战术胜利,但双方均损失惨重,俄军优秀指挥官巴格拉季昂亲王、火炮指挥官库来索夫战死。9月16日,拿破仑进入莫斯科。在战略上,俄军司令库图佐夫、巴克莱等人力排众议,放弃首都,与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带着剩余的俄国高级将领和大部分居民撤出,逐步深入俄罗斯腹地,采取坚壁清野战术,拯救剩余的俄军的有生力量。

拿破仑本以为沙皇亚历山大一世会妥协,未曾想到迎接他的却是莫斯科燃遍全城的大火。同时,俄罗斯无与伦比的寒冬,成为了拿破仑的最大阻力。由于拿破仑物资补给不足、兵力分散,俄军迎来重大转机,库图佐夫以逸待劳并趁机不断袭扰法军,在几个星期的灾难对战中,本处以优势的法军不是战死就是冻死,最后回到法国的只有不到3万人。

列夫·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中,还原了俄罗斯人民的抗争历程。

列宁曾这样评价拿破仑:法国大革命的战争起初就是解放战争,而且也确实需要这样的战争。这些战争本来都是革命性的,保护了伟大的革命运动,反对反革命君主专制的联盟。正当拿破仑建立起拿破仑帝国,奴役着欧洲许多早已形成的、有生存能力的民族、国家的时候,法兰西的国家民族主义战争便成为了帝国资本主义战争,而这种侵略扩张战争又变成了反对拿破仑帝国体系的自卫反击战争。

2、抗击第六次反法同盟的失败

远征俄罗斯惨败后,1813年英国、俄国、普鲁士、瑞典等国趁机组成了第六次反法同盟。

拿破仑只能重振旗鼓,相继获得了吕岑之战、包岑战役等多次胜利,但是压力越来越大,短暂停战后,随着奥地利倒入反法同盟,联军的力量超过了拿破仑法军。 8月,拿破仑在萨克森王国的首都德累斯顿获得了德累斯顿战役胜利,但由于缺少骑兵,未能扩大战果。

莱比锡再次成为拿破仑的伤心之地。此次战役中,法军集中了15万5千人,而联军的兵力是法军的2倍,虽然开始法国缪拉元帅的骑兵打得俄奥普三国君主望风而逃,但是因为联军分6路合围莱比锡,萨克森军队临阵倒戈,而且此时法军的炮弹也已耗尽,拿破仑被迫撤退。在败退途中,法军遭到联军的重大打击,只剩5万6千人的残兵败将。

莱茵联邦不久解体,联军向法国开进。

1814年,反法同盟再次开出停战的条件,那就是法国的领土恢复到1790年时的状态,拿破仑视为侮辱,拒绝接受,他重新组织军队再战,然而法军只有10万人,而联军却有35万。

在布伦纳城,拿破仑指挥军队大败普鲁士军队,恢复了自莱比锡战役以来低落的士气。在拉罗蒂埃河,法军与联军再次交战,虽然失利了,但是法军表现出无比的勇气,拿破仑指挥法军在尚波贝尔、蒙米赖、夏托蒂埃、沃尚等地接连打败反法联军,他的军事才能极大发挥,他的战术才华也充分显现出来,但是他在战略上错误地将进攻力量兵分两路,导致联军通往巴黎的路畅通无阻。

1814年3月31日,巴黎沦陷,同盟军要求法国无条件投降,同时拿破仑必须退位。拿破仑希望让他的儿子罗马王以拿破仑二世的名义继承皇位,但是遭到了反法同盟的拒绝。4月11日,拿破仑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并于13日在巴黎枫丹白露宫签署退位诏书,法兰西第一帝国灭亡了。

退位后的拿破仑被流放到地中海上的厄尔巴岛,保留了“皇帝”的称号。

与此同时,在巴黎,路易十八回到法国,重新成为法兰西国王,波旁王朝得以复辟。拿破仑的妻儿被奥地利人软禁,拿破仑别无选择,他密切注视着法国局势的变化。

1815年2月26日,机会终于来临,拿破仑逃出小岛,率领700士兵于3月1日回到法国。

英雄的归来引起法国人民的欣喜。原本被路易十八派来阻止他的法国军队见到拿破仑,纷纷临阵倒戈。1815年3月20日拿破仑回到巴黎时,在他的身边,聚集着一个14万人的正规军和20万人的志愿军,路易十八仓皇出逃,拿破仑的“百日王朝”开始。

3、抗击第七次反法同盟的失败

欧洲各国迅速组成第七次反法同盟,军队人数多达70万,拿破仑却只有28万人,他分析了形势,认为俄奥联军只需要用少数兵力牵制,重点打击对象是在比利时的英普联军。拿破仑率军北上比利时,决定攻占布鲁塞尔。

6月16日,拿破仑兵贵神速地在林尼战役中击溃普军,击伤布吕歇尔,但是由于多种因素,剩余普军逃跑,林尼战役变成了击溃战,他只好派格鲁希元帅率领军队追击普军。

6月18日,滑铁卢战役打响了。英军的指挥官是威灵顿公爵,那个从蜘蛛结网获得勇气的将军。

法军的主攻方向是圣约翰山高地,由于法军中有能力指挥军队的将领大多没有参加这场战役,导致法军中存在很多无能的指挥员,其中就有拿破仑的弟弟热罗姆,所以该高地始终未能夺取。在久战不克时,内伊元帅率领骑兵开始往圣约翰山高地发起不下于莫斯科炮台和莱比锡战役的骑兵冲锋,虽然骑兵军的冲锋毫无战术可言,但是他们实在是锐不可当,法国骑兵几乎突破了方阵,夺取了大量炮台,英军伤亡惨重,拉海圣也沦陷了。英军还是奋力挡下了法军的猛攻。

拿破仑虽然胜利在望,但是普鲁士的援兵纷纷到来,法国的后援部队却让人望眼欲穿。

傍晚时分,普鲁士和英国军队再次发起了总攻。法军惨败,逃兵如洪水袭来,尽管拿破仑和内伊企图力挽狂澜,但是毫无成效,拿破仑不得不随军败走,滑铁卢战役的惨败,使百日王朝彻底垮台了。

滑铁卢惨败后,法国人民反而更加团结在拿破仑的身边,人民以及他的大臣强烈要求他专政,推翻逼迫他退位的议会。

但是,拿破仑清楚,资产阶级已经抛弃了他。因此,他不愿再伤及无辜。拿破仑宣布退位,这一次,英国人为避免后患,决定把他流放到远离欧洲的圣赫勒拿岛,连同他的皇帝称号一并取消。

英雄远去了,却依然留存在法国人民的心中。三十多年后,人们像迎接拿破仑一样,拥立他的侄子路易·波拿巴成为法兰西第二共和国的总统,直至成为第二帝国的皇帝。

4、圣赫勒拿岛的孤单背影

1815年10月,拿破仑被流放到大西洋的圣赫勒拿岛,追随者包括他的心腹贝特朗、蒙托隆、拉斯加斯三位伯爵以及古尔戈将军。

10月16日拿破仑到达圣赫勒拿岛,开始了对过往岁月的反思与整理,潜心撰写回忆录。

在遥远的圣赫勒拿岛,在英军严密的监视下,拿破仑的老部下相继去世或依附再次复辟了的波旁王朝,而他本人亦无力东山再起。

若干年后,归来的只是英雄的灵柩。

1821年5月5日,拿破仑在岛上去世。5月8日,在礼炮声中这位征服者被葬在圣赫勒拿岛上的托贝特山泉旁。

后世关于拿破仑的死因众说纷纭。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医生的验尸报告显示他是死于严重胃溃烂;也有研究发现拿破仑身体中砷含量超出指标100倍,而且历史学家从当年贵族爱用的墙纸上,发现了含有砷的矿物,猜测是因为环境潮湿而让砷在环境中渗透出来。

甚至有一说是蒙托隆伯爵因为受到英国人的贿赂以及急于继承拿破仑留给他的一部分遗产而在给拿破仑的葡萄酒中长期投放砒霜,致使拿破仑慢性中毒。

1840年,法国七月王朝的国王路易·菲利浦派其儿子将拿破仑灵柩接回。同年12月15日,拿破仑的灵柩在经过凯旋门时,数十万人民夹道欢迎,许多当年追随他的老兵泪如雨下。人们把他隆重地安葬在巴黎塞纳河畔的老残军人退休院。

在其短促的五十多年人生中,这个科西嘉来的“怪物”,凭一己之力,改变了欧洲乃至世界的政治格局,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他主持修订的《民法典》更是成为后世资本主义立法的蓝本。

拿破仑是一位为战争而生的人,他将胜利视为荣耀,一生战无不胜。当然,不可忽视的是,几十年战争的代价,让无数优秀的法兰西青年血染疆场,客观上给带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伟大与荒谬,往往只差一步”。成功与失败,崇高与卑鄙,善与恶,很多时候都是携手相伴的。回首拿破仑伟大的一生,是不能用简单的对与错来评价的,更不能用牵强的是与非来定论。

拿破仑如同历史的天空划过的一颗流星,永远闪耀在崇拜他、仰慕他的人们心里,是法兰西成就了伟大的拿破仑,同样,伟大的拿破仑也造就了辉煌的法兰西。

拿破仑是个无与伦比的英雄,贝多芬的一生何尝不是英雄的一生。英雄本来应该相互欣赏,可是,误解却使英雄贝多芬对英雄拿破仑产生的是愤怒与失望。

当《英雄交响曲》奏响的时候,人们的心里会涌动着一个怎样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