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天聚阁拍卖」大成之美-国之瓷母:清乾隆各种釉彩大瓶

2025-01-20 03:25 来源:网络 点击:

「北京天聚阁拍卖」大成之美-国之瓷母:清乾隆各种釉彩大瓶

了解了陶瓷的历史,就了解了中国的历史。中国陶瓷浩如烟海,上下五千年,就从“瓷母”讲起。

馆内收藏有300多万件藏品。其中中国文物占很大比重,你可以看到商周汉青铜器、历代壁画佛造像、唐宋明清瓷器、清代绘画等。这里的绝大多数藏品都是20世纪流失海外的。

一说到瓷母,就很容易想到唐诗人孟郊的那句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但此瓷母非彼慈母,手头没有衣服补。这个瓷母是个俗称——瓷器的母亲,真正的名字是“清乾隆各种釉彩大瓶”。

清乾隆各种彩釉大瓶是乾隆鼎盛时期创烧的,现存放于故宫博物院,它集结了十多个陶瓷品种于一身,这在陶瓷烧造中是个特例。

清乾隆各种彩釉大瓶

故宫博物院藏

瓷母的体量非常大,釉色极为丰富,就是陶瓷专家在它面前也得分析半天才能知道它有多少种装饰手法。作为一般人,上前一看就是一感觉:这东西真够热闹啊!个儿大,壮观,富丽堂皇!这么重要的东西,怎么还留在宫里呢?就没离开过宫廷?这事很简单,这件瓷器个儿大,运输极为不方便。瓷器可比不了青铜,运输的时候稍不留神就碎了,所以国宝南迁时大件的瓷器反而都没怎么动,都留在了北京故宫。台北故宫带走的那些都是中小件。

这件东西为什么叫瓷母呢?是因为它集多种瓷器品种于一身:

珐琅彩、洋彩

仿哥釉、青花、金彩

松石绿釉、窑变釉、斗彩

粉青釉、霁蓝釉描金、粉彩

仿官釉、仿永宣青花、珊瑚红釉描金、仿汝釉、酱釉描金彩

那它都有什么纹饰呢?器身一共有12幅吉祥图案,6幅为写实图案,有三阳开泰、吉庆有余、丹凤朝阳、太平有象、仙山琼阁、博古九鼎,另外6幅为锦地“卍”字、蝙蝠、如意、蟠螭、灵芝、花卉,分别寓意“万”、“福”、“如意”、“辟邪”、“长寿”、“富贵”。

看出来乾隆什么心思了吧!咱这瓶看起来虽然一如既往的是农家乐审美,但什么世界和平了,吉祥如意了,辟邪富贵了,那可是一个都不能少。这都是我乾隆的心愿啊!

瓶底的年款

按照乾隆的习惯,这瓶子烧好了,还是得盖个戳嘛!瓶内及圈足内施松石绿釉,外底中心署青花篆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款。

烧造复杂吗?

前边我们提到,这件“瓷母”集各种釉彩烧造技艺于一身。那么,他的烧造过程真的很复杂吗?

如此复杂的工艺只有在全面掌握各种釉、彩性能的情况下才能顺利完成。从烧造工艺上看,青花与仿官釉、仿汝釉、仿哥釉、窑变釉、粉青釉、霁蓝釉等均属高温釉、彩,需先焙烧。而粉彩、珐琅彩、金彩及松石绿釉等均属低温釉彩,需后焙烧。稍不留神,或者窑内火候没掌握好,釉彩可能会直接糊掉,毁于一旦。

御窑厂督陶官唐英

但大boss发话,御窑厂顶头上司督陶官唐英自然不敢怠慢,那必须立刻差手下人烧制起来。要知道,瓷器在烧制的过程中,对温度各有要求。17种釉彩,有的是高温釉彩,有的是低温釉彩,以装饰手法釉里红为例,它需要在1300℃左右的高温还原焰气氛中一次烧成,如果温度过低,颜色会发黑,如果温度过高,颜色就烧飞了。

釉里红花蝶纹笔筒 清雍正年间 故宫博物院藏

在清代,像釉里红这样的釉彩,成功率不会超过20%,像青花这样的釉彩,成功概率能高达 90%,我们把所有釉彩的成功率姑且平均一下,往高了算大约在70%左右。那么“瓷母”它的成功率是多少呢?就是70%的17次方,它的概率结果约等于0.23%。从概率学上看,低于5%已经是小概率事件了,而0.23%则意味着这样的事件可以称之为“几乎不可能的事件”。

每一种釉彩在瓷器界都是独当一面的扛把子,脾气、秉性、体质各不相同,要将17种工艺齐聚在一个整体,只要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纰漏,都会“全器尽毁”。这样一件传世之作,创制它的人是不是有点异想天开呢?当所有人都在和乾隆说“不可能”的时候,乾隆却骄傲地说:不,你能!

皇上想要怎么办?那只能硬着头皮烧。探索过程是否艰难,唐英没说,但从现在的文献记载来看,烧制的结果,乾隆很满意。唐英撰写的《陶成纪事》中曾说,洋彩器皿,新仿西洋珐琅画法,人物、山水、花卉、翎毛无不精细入神。而乾隆6年至9年的瓷胎洋彩瓷器大都是唐英烧制的,乾隆八年的十一月初五,当太监胡世杰上交洋彩红地锦上添花山水宫碗、杯盘等时,乾隆的旨意是,将这些器物配上匣子,放入乾清宫。

想必看到这个旨意,唐英也是顿时松了一口气,感叹“又逃过一劫”。

清乾隆 磁胎洋彩锦上添花御题诗描金山水人物图瓶 青花六字篆书款

光是完成领导交代的旨意还不行,还得有开拓精神——按着领导的审美,烧制出更多花样,让领导开心,于是,唐英在洋彩瓷器的制作过程中,开发了许多新的造型和装饰式样,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各种色地(黄地、胭脂红地、粉红地、蓝地、绿地等)“锦上添花”(亦称“轧道”)装饰和转心瓶、转颈瓶,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成为乾隆朝风格独特的瓷器品种。

有了这样的经历,“各种釉彩大瓶”能烧制出来,也就不足为奇了。

前世今生

为什么烧制这么一件瓷器?

乾隆嗜古成性,尤其钟爱瓷器。据说有一天,遍识天下名瓷的乾隆皇帝突发奇想:能不能把全天下能找到的各种釉彩的瓷器,集中烧制在一件器物上,集大成于一身?唐英受命,景德镇御窑厂的工匠忙活起来,这才有了“瓷母”诞世。

那么,烧它来干嘛呢?

黄地青花缠枝花纹转心瓶 清乾隆 故宫博物院藏

直接的目的是陈设用,就是摆在宫里的某个桌子上看。但从烧制年代和瓷器的烧制工艺的复杂上看,很有可能也是乾隆为了炫耀的那点小心思。乾隆朝国力鼎盛、海内太平,乾隆又是一个艺术修养高且好大喜功的君主,加之此时景德镇制瓷工艺也已达到极高水准,所以就有了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中对乾隆瓷器的评价:“至乾隆则华缛极矣,精巧之至,几于鬼斧神工”。

总之就是一句话“朕什么都要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