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鸿山访先贤泰伯墓,缅怀三千年前的三让高踪和至德名邦

2024-11-08 05:46 来源:网络 点击:

无锡鸿山访先贤泰伯墓,缅怀三千年前的三让高踪和至德名邦

据传泰伯是周太王的长子,因周太王想立第三个儿子季历为继承人,于是泰伯与二弟仲雍带领家人避居江南,最终成为了春秋时期吴国的第一代君主、吴文化的奠基人,史称“吴太伯”。

在无锡,泰伯墓不可不访。泰伯墓又称称吴王墩、皇陵,位于江苏无锡市鸿声镇(今鸿山街道)鸿山上,鸿山古名又叫皇山、铁山。

新吴区鸿声街道鸿山上的泰伯墓

南朝《南徐记》记载:“泰伯宅东九里,有皇山,泰伯所葬地。”《史记正义》注:“泰伯居梅里平墟,在无锡东南三十里是也。”

唐代张守义用一生时间编写了这本书

吴泰伯画像

汉桓帝永兴二年(公元154年),桓帝刘志下诏命吴都太守糜豹修泰伯墓,周边建有城墙,划给五十户人家为泰伯守墓。同时开工修建的,还有梅里的泰伯庙。

之后各朝代先后于十数次对泰伯墓进行过整修。

1751年乾隆皇帝(十六年)第一次南巡,1757年第二次南巡,1762年第三次南巡,1765年第四次南巡,他都专门派人到鸿山来祭拜泰伯。

乾隆皇帝

民国六年(1917年)六月,代总统冯国璋题赠“端委风高”匾额给无锡泰伯墓。

民国大总统冯国璋

去参观泰伯墓,一般是先从鸿声街道的锡贤路边上的吴文化广场进来。

鸿声吴文化广场

在吴文化广场上由南向北,先后有无锡市标玉飞凤的雕塑、泰伯和吴先民的群体雕塑、以及泰伯的冕旒座像雕塑。

玉飞凤,无锡城市的市标

泰伯断发纹身,融入了吴地土著之中

泰伯塑像

这些雕塑的两边,是一些高大的华表柱,以及吴国历史的一些重要人物的壁画说明。

范蠡

穿过广场离墓区不远,有一条金水河,上面有三座小桥,都叫香花桥。

过了香花桥,就是泰伯墓景区了。

泰伯墓景区坐北朝南,有一条中轴线。中轴线上依次有前牌坊、前甬道、门厅、仰止阁、大德门、月牙池、三让牌坊、后甬道、享堂、四棱碑和泰伯墓冢组成。

在中轴线的两侧,还附建有怀德堂、宗会堂、御碑亭、碑林等建筑,从而形成了一组庞大、气派的建筑群。

过了香花桥,我们最先看到的,就是新修的高大巍耸的五门六柱青石牌坊,这就是“第一世家”牌坊了。

第一世家牌坊

牌坊后面,是前甬道,甬道左右两边是仿明十三陵的石獬豸、石狮、石象、石雕文臣与武将各一对共五对石像生(翁仲)。

神道东为明建文皇帝的御碑亭。

建文帝御碑亭上刻诗一首,传说是当年建文帝“靖难之役”时逃到无锡,在无锡泰伯墓壁上题写的,其中最后两句是:“深惭今日争天下,遗笑勾吴至德邦。”

神道西有清乾隆皇帝的御碑亭。

走完墓道、穿过悬挂着泰伯陵和三让高踪匾额的门厅,就来到了仰止阁前。

泰伯陵,前国民党主席吴伯雄题写

“仰止阁

“仰止阁”主殿共四层,总高19米,里面供奉泰伯的冕旒朝笏铜像,大门两边门柱在有楹联联:“千秋让德长存,祖基重光,鸿山胜景扬中外;万众英贤共仰,世家首列,青史高风颂古今。”

在仰止阁东侧的偏殿叫“怀德堂”,里面塑有吴国第2位君主仲雍和吴王寿梦的儿子第19代的季札的塑像。

仲雍和季扎像

室内堂柱上挂有康有为题写的楹联:“一游一豫同民乐,知止知足仰山高。”

《论语·泰伯》中说:“泰伯可谓至德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泰伯的三让叫“前三让”,而季札的三让叫“后三让”。

所谓泰伯“三让”是:“一让”季历,“二让”姬昌(季历让商王文丁谋害后其侄姬昌请伯父泰伯继承周侯泰伯坚辞),“三让”仲雍。

季扎同样效仿先祖泰伯,三让王位自己的3位哥哥,自己坚持不受国位,“让”德之风从泰伯一直继续绵延到他这里。孔子仰慕季扎为中国的南方圣人。

仰止阁西侧的偏殿叫“宗会堂”,里面塑有泰伯的后裔十二姓始祖像:“吴、柯、辛、蔡、翁、曹、周、洪、江、方、龚、汪”,这12姓均由泰伯的“姬”姓派生繁衍而来。

泰伯被公认为天下“吴”姓的始祖,也是这12姓的坟祖。

仰止阁后是“月牙池”,因为似一弯明月。月牙池周围有57根栏柱,它们都是明代之物,非常宝贵。

月牙池

月牙池后就是三让牌坊了。

三让牌坊上,有北宋元祐七年(1092)宋哲宗敕建的三门四柱冲天式青石石牌坊一座,上刻宋哲宗御笔“至德墓道”四个大字,有楹联曰:“人间天上唱高义;古往今来歌至德。”牌坊坊顶上镶“古皇山”三个篆字的火焰牌。

三让坊

三让坊的后面,即为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所建享殿。享堂面阔三间,单檐硬山式顶。

享堂是后人用来置放先人像或牌位的地方。

享堂大门两边石柱上镌刻清嘉庆时,金匮知县齐彦槐所撰楹联:“志异征诛三让两家天下;功同开辟一抔万古江南。”

“千秋俎豆”

泰伯享堂内,正中台上有亭式木质牌位罩,里面立有泰伯牌位。享堂上有“千秋俎豆”匾额一款。俎和豆都是旧时祭祀时盛放东西的器物,“千秋俎豆”四字意为泰伯永享后代子孙千秋万代的供祀。

享殿后的墓道正中,有四角攒尖顶青石四棱碑,碑为正方体,通高约2米左右,碑南面上刻有阴线双钩“泰伯墓”篆文三字,周边刻有云龙纹、火珠纹。

四棱碑

碑的东面刻有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杨文所撰的《重修泰伯墓记》,字迹尚为清晰,但北侧明天启三年(1623年)东林党人高攀龙所撰的《泰伯墓碑阴记》,字迹已无法辨认。

墓前分立石望柱一对,柱顶各雕石狮栩栩如生。

再沿台阶登临墓道最高处,便见青石护砌的泰伯封土墓墩了。墓墩高约2米,青石砌成,正面有刻着“泰伯墓”三字行书墓碑。

泰伯墓的四周树木葱茏,绿草茵茵,沉淀着三千年的历史过往。

2006年,泰伯墓及庙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建议大家有空时可以去看一下,可以学习到很多关于泰伯文化和古代墓葬方面的丰富知识。这个景点是收费景点,每人票价25元。不过这里参观的人员非常稀少,建议取消收费,让更多的人来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