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飞的中国人,一段被掩盖的传说-史上徒步环球第一人

2025-01-19 08:15 来源:网络 点击:

会飞的中国人,一段被掩盖的传说-史上徒步环球第一人

大家好,刚刚读完前辈潘德明的传记,心里难言激动。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那段被遗忘的历史。

潘德明(1908—1976),又名文希。浙江省湖州市人,祖籍上海南汇。曾就读于上海南洋高级商校。潘德明从小爱体育活动,七八岁开始,常环湖州城长跑,爬山登高,并阅读有关世界地理和各种有关旅行的书籍。这就是潘德明前辈的照片。

“病夫”之耻,立志环球。

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中国国力的衰弱,东亚病夫的帽子时刻敲打着那个时代人们的心灵。

在1930年的夏天,热血沸腾的少年成立了“中国青年亚细亚步行团”,立志走遍世界,走遍每个角落。

消息迅速在《申报》上发表并引发了当时社会的轰动。

他们在《申报》上发表宣言称:“在历史上背负了五千余年的文明和创造的中华民族,不幸到了近世,萎靡和颓废,成了青年们普遍的精神病态。我们觉得时代的精灵,已在向我们欢呼,我们毫不客气地把这个伟大的重担肩负起来。我们决定以坚毅不拔的勇敢精神,从上海出发,逐步实践我们的目的。在每一步伐中,我们要显示中华民族历史的光荣,在每一个步伐中,给社会以极深刻的印象,一直到我们预定的途程的最终点。”

而此时的潘德明正经营着一家餐厅---快活岭,当听到这个消息之后,这位有志青年义无反顾的前往上海,几经波折,最后赶上了这个步行团,成功加入。

重重困难

在南下的过程中,一路上坎坷无比,当时加入的八个人,也仅仅剩下潘德明一人再苦苦坚持,在那个没有现代飞机,没有邮轮的年代,徒步旅行成为了唯一的方式。一批批爱国人士纷纷捐款,也让潘德明有了自己的一辆“兰翎牌”自行车,尽管孑然一人,这个意志坚强的年轻人并没有退缩,反而改变初衷,决定将此行超越亚洲,走向世界。

《名人留墨集》,旅行开始。

1931年元旦,潘德明骑着自己刚买的自行车,带着自制的一本《名人留墨集》上路了。

潘德明工工整整写下“旅行世界自叙”,其中有:“以世界为我之大学校,以天然与人事为我之教科书,以耳闻目见直接接触为我之读书方法,以风雪雨霜、炎荒烈日、晨星夜月为我之奖励金。德明坚决地一往无前,表现我中国国民性于世界,使知我中国是向前的,以谋世界上之荣光。”

环球旅行,名人相见。

之后,潘德明从越南西贡经柬埔寨来到了泰国,又过马来亚,渡海到达新加坡。新加坡华侨巨商胡文虎是第一个在《名人留墨集》上题词的人。他的题词是:“希望全世界的路都印着你脚车的轮迹。”

印度之旅

1931年4月3日,在新加坡侨胞的资助下,潘德明连人带车登上开往印度的轮船。在印度,他拜谒了著名诗人泰戈尔。当时的印度和中国一样正饱受外国侵略者的迫害,泰戈尔对潘德明说:“我相信,你们有一个伟大的将来;我相信,当你们的国家站立起来,把自己的精神表达出来的时候,亚洲也将有一个伟大的将来——我们都将分享这个将来带给我们的快乐。”

在印度,潘德明还受到了圣雄甘地及尼赫鲁的接见。圣雄甘地送给潘德明一面亲手用粗麻布织成的印度国旗和一张签名照,他还流着泪对潘德明说:“中印两国山水相邻,又都是人口众多、饱受列强欺负的国家,这一方面是由于近代政治的腐败,一方面是由于经济的落后,希望我们两国迅速地自强起来。”

在印度期间,潘德明写给家人的信中说:“国人期望之殷,德明自当勇往直前。力振民族精神,以雪‘病夫’之耻。”

奥林匹亚铭记,壮游

潘德明在奥林匹亚写的两行字

潘德明转走伊朗、伊拉克、叙利亚至耶路撒冷、西奈半岛,然后渡过苏伊士运河,踏上了非洲大陆,到了非洲大陆的埃及首都开罗。正在此求学的几位中国青年,自告奋勇充任他的向导。

在留学生的陪伴下,他游览了金字塔,一系列名胜古迹,称赞这个和中国一样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

六月底,潘德明从亚历山大港乘船渡过地中海,开始了欧洲之旅。希腊首相维尼各罗斯在接见潘德明时这么说:“我从你身上看到了东方古国的觉醒。”

潘德明特地去拜访了奥运发祥地——奥林匹亚。他到达奥林匹亚时,从报上看到,中国正式宣布不派运动员参加1932年在美国洛杉矶举行的第十届奥运会,原因是“没钱”。他愤慨万分,特在公元前四世纪的古运动场遗址旁的石柱上,用中文和英文在一张纸上写下了两行大字:“中国人潘德明步行到此。”

1933年7月,潘德明来到巴黎。法国总统莱伯朗、总理达拉第和外长接见了潘德明。巴黎各报竞相报道潘德明抵达巴黎的消息。莱伯朗说:“潘德明先生,对于你的壮举,我想用法国之雄拿破仑的一句话奉送:中国是一个多病的、沉睡的巨人,但是当他醒来时,全世界都会震动。”

之后潘德明见了当时的驻法国大使顾维钧,两人交谈一段时间后,顾维钧将他推荐给了张学良,此时正在法国治病的张学良平时很少待客,可得知他的到来,很高兴的接见了,并为他写下“壮游”。

张学良题写的“壮游”

潘德明进入德国,受到希特勒和戈培尔的接见。对世界充满野心的希特勒竟和他谈了两天,详细地了解世界各地风土人情,这个蹩脚的画家还为潘德明画了一幅画像。

北美之旅,罗斯福赠送金牌。

潘德明在南太平洋岛国与当地人合影

到英国,潘德明拜见了英国首相麦克唐纳,他深有感触地对中国旅行家说:“我们英国有句谚语,‘经历是智慧之母’,世界像一部百科全书,不外出旅行,就像只读了那部书的一章一节。”

欧洲浓厚的历史文化,深深地感染了潘德明。但这时欧洲正爆发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他“工业救国”的理想破灭了。

在英国华侨的支持下,潘德明乘船于1934年1月到达美国纽约。然后去加拿大的渥太华,绕了一圈后又返回美国。

在美国华盛顿,罗斯福总统接见了潘德明,并赠送他一枚金牌。罗斯福对潘德明说:“这是美国人民赠送给你的,你应该享有荣誉,荣誉永远属于有奋斗精神的人。旅行家先生,希望你在今后的旅途中再勇敢些。”美国是潘德明在世界环行中停留最久的一个国家。在近一年里,他前往密西西比河、内华达山脉等不同地区,深入了解了美国。

回国旅行停止

至此,潘德明经过7个冬春,历尽千辛万苦,行程数万里,游历了40多个国家和地区。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发生,不久,日军敌机飞临上海领空。国难当头,原打算勘察青藏高原的计划无法实现,潘德明于是把世界各地华侨捐助他的10万美元考察费用全部捐献给了抗日事业。

这位伟大的探险家用脚丈量了世界,用自己的一腔热血摘掉了中国东亚病夫的帽子,经历了无数个日日夜夜,会见了当时世界上无数个顶级人物,伟大的青年,伟大的中国民族,永远不会被打败。

参考文献《百度百科》《潘德明:一个用脚步丈量世界的伟人》

图片来源《百度百科》参考视频《自说自话的总裁“潘德明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