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时期,我军一个师长的冒险决定,导致国民党30万大军惨败

2025-01-18 20:23 来源:网络 点击:

解放战争时期,我军一个师长的冒险决定,导致国民党30万大军惨败

| 影中纪实

编辑 | 影中纪实

前言

1949年10月5日,解放军的一个师,独自深入国民党三十万部队的后方腹地。

随即师长下了一个决定,导致三十万敌军惨败。

那么这位师长究竟是谁?

他又做了什么决定?居然能让国民党三十万大军被一个师的兵力打乱阵脚?

一、解放军与白崇禧部队作战的历史背景

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然建立。

然而此时,还有一小部分国民党的残余部队在国内四处逃窜,甚至在美国的支持下,企图与人民解放军继续作战,尽显负隅顽抗之势。

其中,最具有影响力的就是白崇禧所领导的桂系军阀。

作为渡江战役之后,唯一还有点儿战斗力的国民党军队,白崇禧曾多次拒绝毛泽东主动抛出的议和橄榄枝,反而想凭借自己的三十万军队,试图实现与共产党“划江而治”的妄想

白崇禧

建国伟业胜利在即,此时的毛泽东当然不能任由白崇禧在国内继续作乱。

于是在1949年8月,趁着成功解放长沙的胜利之机,毛泽东便一鼓作气,命令林总率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挺进中南地区,势必要将白崇禧的部队一举击溃。

于是在林总的带领下,人民解放军一路喊着“活捉白崇禧,打到广西去”的口号来到了湖南,为解放湘西湘南地区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此时的白崇禧在得知人民解放军一路南下的消息后,立马慌了。

他连忙致电广东的余汉谋集团以及鄂西、湘西的宋希濂集团,使这三个势力庞大的国民党集团勾结起来,搭建了一条“湘粤联合防线”。

而为了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军部队进一步南下,白崇禧打算在衡宝发起进攻,和解放军部队在这里进行交手。

同一时间,林总带领几十万人民解放军赶到了此地,随即和国民党军队展开了交锋。

然而令人民解放军部队没有想到的是,这条“湘粤联合防线”看似人多势众、坚固无比,打起来却没有费多少力气。

实际上在渡江战役之后,国民党节节败退,军队中的大多数的士兵其实已然没有了久战之心,听到枪声也只顾着四散而逃,急于保命,国民党军队犹如一盘散沙,略有个风吹草动就散了。

在这种境况下,解放军很快就打下了沅陵、溆浦以及辰溪等地。

白崇禧眼看人民解放军士气高涨,来势汹汹,此时让军队撤离衡宝已然是来不及了,他只能硬着头皮往各处军队抽调人手前来衡宝支援。

眼看衡宝战役一触即发,此时传来了一个消息,让林总慌了阵脚。

二、战前险入敌营的135师

在经过增援之后,白崇禧在衡宝一线投入了13个师的兵力,这几乎与解放军在此地的一线兵力相当。

看此情形,林总当即命令一线部队停止了向南进军的举动,而是和白崇禧军队在衡宝对峙。

林总在等待东路军向衡宝一线敌人的侧背推进,同时下令让预备队49军加入衡宝战场,准备和45军作为主力并肩突击。

然而此时军中却传来了一个让林总心焦不已的消息——丁盛带领的45军第135师在此时和大军失去了联系。

大战在即,一支部队却和一线部队脱离了联系,无疑危险重重,这可是一件大事。

在经过三天的苦苦等待之后,解放军一线部队好不容易与丁盛带领的135师取得了联系,此时林总却从丁盛的口中,得到了另外一个令他心惊肉跳的消息。

原来135师因为电台发生了故障,在一开始就没有接到军部暂勿南行的命令。

这时的师长丁盛没有因为电台故障就停止行动,反而决定按照原计划南行,直接进军了八十公里。此时的135师已然越过了衡宝公路,而且还到达了敌人后方的灵宫殿地区。

在得知这个消息后,不仅仅是林总等人心惊肉跳,连丁盛本人在回过神之后,才终于意识到自己带领的135师误打误撞,竟然变成了一支孤军进到了敌军的腹地。

然而此时135师周围有白崇禧部署的第7军两个主力师和48军两个师以及从乐昌调来的独立师,足足有近5个师的兵力。

当下135师的境况都不能用不容乐观这四个字来形容了,简直就是危机四伏,一不留神就会成为白崇禧部队进攻的头号靶子

然而在这种危急关头,丁盛没有慌乱,相反,他在第一时间就让自己镇静下来,开始思考自己下一步该怎么做。

丁盛深知,如果此时带着军队撤退的话,目标太大,那时的白崇禧肯定会发现这支军队,进而对他们进行围攻,那他们只有死路一条。

面对与自己朝夕相处的战友,丁盛当即决定,要带领军队留下来。

他想利用灵宫殿这个宝贵的地理位置,及时做出战略部署,这样便有可能在白崇禧还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打他一个措手不及

而恰好也是在这个时候,丁盛收到了林总发给他的电报。

林总在电报上写:“你师由我司令部直接指挥,并告电台特别注意联络我们。”

电报内容极其简单,但当丁盛看到这份电报后,却如同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丁盛明白这份电报意味着,林总并没有因为135师的南进而怪罪于他,而是在看到灵官殿这个特殊的位置后,突发奇招,将一个极为重要的任务交予了135师。

这个任务就是让135师部队采取机动灵活的行动方式,在白崇禧部队后面发动进攻,拖住国民党军队的脚步,从而配合解放军一线主力部队尽快追击敌军,尽快将白崇禧部队一网打尽。

这与丁盛的想法简直是不谋而合。

丁盛

在带领军队及时完成军队部署后,丁盛沉默良久。他明白自己使得这是一出险招,自己带领整个师的人深陷险地,一不留神就会全军覆没。

不过丁盛却灵活运用自身的优势,以极少的兵力牵制国民党的30万大军,从而为主力部队争取时间!

三、有勇有谋的丁盛

当白崇禧发现解放军有一个师,仿佛神兵天降一般,通过重重封锁,竟然出现在他所部署大军身后的灵官殿腹地上时,着实被吓了一跳。

白崇禧着实是没想通,这支部队是怎么出现在离他这么近的地方的?

但是白崇禧也不是一个军事白痴,不会任由135师就这么堂而皇之地停留在灵官殿,毕竟距离太近,保不齐哪天就会给自己背后来上一刀。

然而纵使白崇禧意识到了135师出现的严重性,但他确实也是没把这支队伍放在心上。

在他看来,这支部队不过是解放军放出的一个幌子,领头的丁盛在此之前也没有什么名声,没必要给予太高的关注度。

在商榷怎么处理这支军队的时候,白崇禧也只是敷衍性地说了一句,派一个营去解决就行了,四面都是我们的人,这只军队还能翻出什么花儿?

可让白崇禧没有想到的是,就是因为他这时的狂妄大意,才给了丁盛得以在他身后存活下来的机会,从而间接导致了他的惨败。

归根结底,白崇禧实在是太过低估135师的师长丁盛了。

虽然在此之前丁盛确实没有什么名声,但是他17岁就加入了红军,经历了反围剿战役、长征、抗日战争,而后就是解放战争,可谓是身经百战,人送外号“丁大胆”。

面对经验丰富、凶猛善战的丁盛,白崇禧只派出了一个营,就想将丁盛带领的135师打趴下,咱们只能说,输也是白崇禧自找的。

丁盛带领部队勇猛地突破了白崇禧部队的围剿,并且在此之后的丁盛并没有因为顺利脱身而变得飘飘然,反而冷静地分析了当下的战局,带领部队向洪桥进发

除了打仗勇武之外,丁盛还是一个颇具军事谋略的人。

为了防止自己在白崇禧部队的眼皮子底下太过显眼,他将135师分成了两路大军,一路沿着山沟进发,另外一路走就近的山路。

这样即便有一路军队遭到了伏击或者包围,另外一队还可以赶来相救。

哪怕是到了最糟糕的境地,有一队被白崇禧的部队歼灭了,那么135师还有另外一支部队存活,可以继续完成任务。

两支部队相辅相成,在白崇禧所在的腹地内来回穿行,机动灵活,让白崇禧头疼万分。

同时,丁盛得知白崇禧投入了13个师的兵力,在一线布阵却迟迟不打,便料定白崇禧没有胆量和解放军正面对抗,不到万不得已,白崇禧是不会出手的

于是,丁盛在摸清了白崇禧的心理后,吸取之前在东北打仗时的优秀经验,赋予了135师一个代号,将135师伪装成是四野军的模范部队,就这样吓煞了白崇禧不少部队。

不得不说,丁盛的开局是顺利的,那么接下来135师还会在这场大战中做出怎样的表现呢?

四、衡宝战役中135师发挥完美

1949年10月7日,“湘粤联合防线”被解放军节节击溃,而后方又有丁盛带领的135大师不停打游击,白崇禧终于明白自己大势已去,开始全面收缩兵力,准备撤退

林总发现了这一军情,连忙下令丁盛带领135师在敌军后方截堵白崇禧部队,配合大军完成追击白崇禧的任务。

接到命令之后的丁盛不敢马虎,在第一时间将军队进行了细致的部署,并且快速地占领了几个重要高地,准备打伏击战

白崇禧此时才发现,这支孤军深入的135师根本就不是什么软柿子,而是一张沾满胶水的膏药,死死地黏住了他想要撤退的步伐,令他动弹不得。

为了赶紧撤退,白崇禧终于亮出了自己的底牌——钢七军,这支部队是一支能打硬仗的队伍,算得上是白崇禧起家的部队,是白崇禧的心肝宝贝。

白崇禧此时命令钢七军来掩护自己的撤退任务,已然是被解放军逼到了无招可使的地步。

然而令他没想到的是,这支让他引以为傲的部队,在很快的时间内就被人捅了致命的一刀。

而捅刀的人,就是丁盛带领的135部队。

当白部的钢七军走至到处都是崇山峻岭的黄土铺时,他们还没有意识到危险的降临。

正当他们走在黄土铺地段狭窄的小道上时,135师的战士们犹如神兵天降,从四周的高地上蜂拥而下,直接打得钢七军措手不及,甚至无力还击。

甚至打到第二天,敌方钢七军被打得受不了,想要撤退的时候,135师405团的团长瞅准时机,直接将钢七军拦腰截断,开始了混战模式

此时的敌军已然被冲散,根本就不知道指挥官在哪,只能是被困挨打。

虽然在此后,敌军将领李本一带着两个团冲出了黄土铺,但也伤势惨重,逃亡的背影显得极其狼狈。

丁盛带领135师,以一个师的兵力承受着国民党敌军四个主力师的进攻将白崇禧的精锐第七军拦腰截断,为我军后续分割包围全歼钢七军创造了极其有力的条件。

在听闻135师大破敌方钢七军的勇猛事迹后,刘伯承感叹于这支部队的孤勇,给予了这支部队“腰斩七军”的称号。

135师这支孤军在敌后打掉了白崇禧的钢七军军部,紧接着又和41军121师配合击垮了白崇禧的172师,在衡宝战役中立下大功。

正是因为135师在白崇禧后方对白部敌军起到了完美的牵制作用,这才使得解放军一线部队顺利追击白崇禧部队,使得衡宝战役大获全胜。

此战过后,湖南南部和湖南西部的大部分地区得以解放,解放军南进从而走向了新征程。

除此之外,丁盛这个名字通过这场衡宝战役一炮而响,在此之后,谁都知道45军有个打仗打得很厉害的军长,他的名字叫做丁盛

在此次战役结束后,这个传奇人物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

相反,他几经戎马,让全世界看到了什么是中国军人!

尾声

在解放战争结束之后,1952年10月,中南军区命令以45军军部及134师(欠400团)、135师与44军130师、131师391团合编为54军,军长丁盛,政委谢明。

这支部队后又更名为中国人民志愿军54军赴朝作战,作为军长的丁盛自然也在军阵之中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丁盛负责对战的是李承晚手中的王牌军队——南朝鲜军。

然而纵使是面对南朝鲜的如此精锐,丁盛也完全不打怵。

相反,他带领自己的部队在金城战役中,一共进行大小战斗254次,最终取得了歼敌7662人的重大战果。

而在此之后的对印自卫反击战中,丁盛指挥我军重创印军精锐第7步兵旅,歼敌1200余人。

要知道和丁盛对战的这支部队可是在蒙哥马利麾下参加过二战,并且在北非击败过“沙漠之狐”隆美尔的王牌部队,然而在丁盛的攻打之下,这支部队再也没有了往日的威风。

在此次战役之后,这支部队一听到丁盛这个名字就闻风丧胆。

甚至在后来,这支部队在军校中训练时,模拟的假想敌番号仍是"54"。

随后,丁盛在政坛中几经沉浮,也曾站在权力巅峰,也曾备受冷落。

然而,当丁盛在年老时退出政坛后,近乎忘记了他波澜壮阔的前半生,反而是一心一意陪伴家人身边,过起了含饴弄孙的安逸生活

人们每每看见他,都很难将他和那位叱咤风云的大将联系在一起。

回顾丁盛的一生,17岁加入红军,经历过反围剿战役,跟着红军爬雪山、过草地,长征二万五千里;在日军的枪林弹雨中奋力抗敌,随后在解放战争中初露头角;在这之后又为了保卫新中国参加各次战争,立下汗马功劳;后又步入政坛,几经沉浮。

想想丁盛这一生波澜起伏,可谓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