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捧杀-历史上百试不爽的阳谋

2024-10-09 01:38 来源:网络 点击:

捧杀-历史上百试不爽的阳谋

读史学智慧,观史涨知识。我们现在经常会听到一个名词“捧杀”,那捧杀究竟是什么意思?又是怎么流行的呢?捧杀这个典故出自《风俗通》,《现代汉语词典》释义为:过分地夸奖或吹捧,使被吹捧者骄傲自满、停滞退步甚至导致堕落、失败。鲁迅先生在《花边文学》中有一篇《骂杀与捧杀》。捧杀一词亦作为网络流行词汇,意为:过分地赞扬和吹捧,来达到被赞扬者变得虚荣自负或招致他人反感的目的。

历史上都有哪些知名的“捧杀”典故呢?我想最早及最出名的首推战国时期赵国平原君的门客毛遂。“毛遂自荐”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讲的是长平之战后秦兵继续围攻赵国,赵国派平原君到楚国求救,二十人的使团中尚缺一人,门客毛遂自动请求跟着去。到了楚国,平原君跟楚王谈了一上午没有结果,此时,毛遂仗剑挺身而出,一边威胁楚王一边和楚王陈述利害关系,楚王才答应派春申君带兵去救了赵国。经此一事,毛遂立刻名声大噪,被平原君拜为上宾,赵王也对他是另眼相看。

但毛遂后来的故事,可能大部分的人不了解,他的结局并不美好,反而是个悲剧的结局。因为后来燕国看到赵国在长平之战中损失巨大,国力受到严重的削弱,就想捡个漏,起了灭赵之心,派了大军攻打赵国。但那些看毛遂骤然得志而心怀不满的小人便向赵王进言,说毛遂是如何如何的了得,应派毛遂领兵抗敌。赵王这中二少年也是脑子少根弦,觉得毛遂连楚王都可以搞定,对付燕国军队应该也是小菜一碟,就决定让毛遂挂帅出征,但毛遂自己知道自己几斤几两,他只是擅长谋略与胆识过人,领兵打仗不是他强项,故而一再推辞。不过,那些想置毛遂于死地的谗臣把他夸的是无所不能,于是赵王便跟“王八吃秤砣—铁了心”似的非要毛遂领兵,结果毛遂面对燕国连失败仗,丢城失地。而毛遂身为主将,自觉难辞其咎,无颜回国复命。于是毛遂便在大军溃逃时拔剑自刎,以死谢罪。这就是典型的“捧杀”,那些讨厌毛遂的人,故意夸大毛遂的能力,使赵王轻信毛遂能打败燕国军队,借赵王的手而杀毛遂。

历史上的比较知名的“捧杀”还有晏子的“二桃杀三士”,讲的是晏子设计用两个桃子除掉三个对齐景公有隐患的勇士,过程主要是齐景公拿出两个漂亮的桃子,然后让三个人各自吹捧自己功绩,根据功劳大小来获得齐景公赏赐的桃子,使他们三人因争功而内讧自杀。

时间指针拨到2011年,一则关于“五道杠少年”的消息,一经报道便迅速传遍大江南北。而传播如此迅速的原因,并不是因为这个五道杠少年有什么惊天发现,而是照片上的他实在“太过耀眼”。照片之中的少年,完全没有与年龄相关的稚嫩,他单手揣兜,嘴角微微上扬,胸前的红领巾熠熠生辉,最重要的是肩膀上还挂着象征地位与权利的标志——“五道杠”。

但是,很遗憾与王安石写的《伤仲永》,与孔融所说的“小时了了,大未必佳”一般,他却最终“泯然众人”了。高考发榜时,他只考了477分,连一本线都没有达到。最终,也只能就读了三本的民办学校武汉学院英语专业。成名到沦为路人甲,不禁让人唏嘘。这也是他父母、学校、社会媒体等对他的“捧杀”,使他迷失了自己,他本可通过自己的努力拥有更美好地未来,却因外界的过份夸赞而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最终错失了更多可能性。

结语:捧杀,前一个字“捧”,有高举、恭维之意,后一个“杀”确是恶意满满。前一个字是方法,后一个字是目的。所以,认清自我应该是每个人的必修课,不要受到外界那些浮躁、虚伪的声音所影响,面对不实的称赞与掌声,我们更要也只有坚守本心不被夸声左右,才能保全自身,不会故步自封,成为井底之蛙。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