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愧杀秋瑾自缢而死于杭州寓中的李钟岳

2024-12-11 00:11 来源:网络 点击:

愧杀秋瑾自缢而死于杭州寓中的李钟岳

愧杀秋瑾自缢而死于杭州寓中的李钟岳

山东昌乐刘福新

(一)写此文的缘起

紧接《安丘城顶山感恩堂室内对联是错误的》那篇博文,再讲一件不懂装懂的故事——

前边的不懂装懂是指的安丘现代人,此文里的不懂装懂是我们昌乐人了。

5月20日,单位组织老干部去了安丘城顶山公冶长书院。游览时,观览了位于公冶祠院内的感恩堂。感恩堂是清朝道光年间的进士安丘人李湘棻出资建立的。可对于李湘棻这个人,明眼人从牌匾的介绍里一看就知道,他是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到公冶祠拜谒公冶长,祈求圣贤保佑会试成功的。他的生卒也明确写着1798——1866。但有一位退休老教师在那间感恩堂里喋喋不休地讲什么,就是这个人是秋瑾的监斩官,就是此人杀了秋瑾。一家人为他的讲述所感叹。

我如果不在场也就罢了,听着他自以为是的显摆,哭笑不得,这简直就是“关公战秦琼”了,这是哪儿和哪儿呀?当然了,这两个人的信息有许多相似的地方,都是安丘辉渠镇,都姓李,还有人撰文,说这两人是一个李氏家族。

但无论如何,这两个人足足隔着两个皇帝,李湘棻处于道光年间,做监斩官的那个姓李的人处在光绪年间,中间还有咸丰、同治两个皇帝呢。李湘棻怎么会杀秋瑾呢?难道李湘棻死了四十一年又活了不成?

(特作如下说明:头太大,略去两段)图片因来自网易,看不到,重新上传。)

插图1,安丘辉渠镇夏坡村李湘棻故居

(二)正文

杀秋瑾的那个人也姓李,原籍也是安丘辉渠镇,但不是一个村,更不是一个时代。倘若李湘棻杀了秋瑾的话,不是李湘棻迟迟不来到人间,就是秋瑾早早地降生了,否则,这两个人是绝对遇不到的。只能在童话里出现。

秋瑾一案,做监斩官的那个人是谁呢?他叫李钟岳。

李钟岳,安丘市(县级市)辉渠镇谋家河村人(李湘棻是辉渠镇夏坡村人),生于1855年,卒于1907年,字崧生,号晴岚,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进士。李钟岳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调任山阴县县令,适逢光复会会员秋瑾和徐锡麟在山阴县创办大通学堂,以该学堂为掩护,进行推翻清朝的革命活动。次年五月,徐锡麟在安徽起义失败,浙江巡抚张曾扬电令绍兴知府贵福查封大通学堂。六月初,贵福调兵三百,命李钟岳率兵包围学堂。李钟岳说该校师生不曾有越轨行为,贵福主意已定,令李钟岳立即行动,否则,将治李与该校“通同谋反”之罪。迫不得已,李钟岳率兵到了大通学堂大门口,他向士兵大呼:“但加逮捕,弗许伤害。” 尽管如此,师生尚死二人,秋瑾被捕。

秋瑾被押至府衙,由绍兴知府贵福、会稽县令李瑞年、山阴县令李钟岳三堂会审。(可能有青年人看不懂,举个现成例子,潍坊市市长与潍坊市区的潍城区区长、奎文区区长两级长官一块儿审问)

反复推问,因无佐证,未能给秋瑾定罪。贵福令李钟岳将秋瑾带回县衙严讯。李钟岳在审讯秋瑾时,破例设座,略询数语,便授以朱笔,命录供词,秋瑾供出一“秋”字,李钟岳促之再三,乃写成“秋风秋雨愁煞人”七字。

李钟岳复令秋瑾自述经历,秋瑾索要钢笔及蓝墨水,述写生平历史与此次被捕之冤,一小时而毕,有千余字。贵福探得李钟岳审讯之状,大为恼火,责备李钟岳审讯秋瑾如待上宾,李钟岳以秋瑾为读书女子,证据不足,碍难用刑答对。

贵福知李钟岳有意庇护秋瑾,亟电浙江巡抚,言秋瑾等六月十日将起事,请将秋瑾先行正法。电复“秋瑾即行正法”。贵福令李钟岳执行,李钟岳争之:“供证两无,安能杀人?”贵福变色,将巡抚复电甩给李钟岳,李知已经不可挽回,遂坐大堂,自女监提取秋瑾,对她说:“事已至此,余位卑言轻,愧无力成全,然死汝非我意,幸谅之也。”言时泪随声坠。

秋瑾死后三日,李钟岳被撤职。李钟岳对丢官并不介意,惟诵“我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两语。他志在救秋瑾,却力不从心,反成监杀秋瑾之人,愧疚万分,于当年九月二十三(西历10月29日)自缢于杭州寓中。

2011年6月9日完稿

插图2:秋瑾,取自百度

附:山阴县令李钟岳义殉秋瑾(取自网络)

1907年10月29日,原山阴县令李钟岳悬梁自尽。

秋瑾女士死后仅三日,李钟岳即被撤销官职。贵福因探悉李钟岳对秋谨有“杀你非我本意”一语,大怒,当即电请浙抚,立予撤任。李钟岳离任之日,绍兴绅民数百人,乘船数十只,送至距城30里的柯桥,仍恋恋不舍。钟岳严然曰:“去留何足计,未能保全大局,是所憾耳!”

李钟岳归乡后,终日只说:“我虽不杀伯仁,伯仁实由我而死”,甚为自疚。他曾对人说:“越中自明季以还,宿儒大师,先后讲学,隐托经义故训,藉严华夷之辩,光复之宜,涵儒于后学者至深。革命说兴,其迎而与合者,大抵皆优秀分子,纵罹法网,犹将宥之于世;至若谳狱不具,本无死法,扼于权要,未由平反,人虽谅我,其如良心责备何!”闻者虽慰藉钟岳,但钟岳不能释然,渐萌殉身之念。每日他总将秋瑾遗墨“秋雨秋风愁煞人”七字注视默诵,痛心疾首以致涕下。一次他跃井自杀,被救不死。数日又结绳老树,却被夫人发觉。家人防范,不敢远离,但钟岳死志已决。

29日上午9时许,乘家人不备,自缢于旁舍,年53岁。距秋瑾死难只有百日。噩耗传开,不论识与不识,咸为太息。

插图3,李钟岳的后人(取自汶河长博客)

【我还有几句话】

有人在网络里跟帖说,李钟岳呀李钟岳,为了一个一心要革你命的人,居然以身相殉,天底下没有第二个像你这样的知县了。其实这些说法也不全是错误的。起码,我从历史上还没有找到一个。

还有种种说法。

我不认为这些说法是错误的,除非李钟岳本身就是一个革命者?除非李钟岳深深地爱上了秋瑾?但这都是不可能的。

唯一的解释就是,李钟岳是一个在封建社会末期对于法律十分认真的人,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杀人,他是不能容忍的。这只能说是他的人文思想。一个有着近乎完美的人文主义的封建文人,该是十分宝贵的。在封建时代,作为臣子是不能有自己思考余地的,是以皇帝的意见为意见,是以朝廷的想法为想法,是以上司的主意为主意,而李钟岳却偏偏有着自己的意见,这不仅说明李钟岳是一个很开明的封建士大夫,还说明了封建社会的行将就木。

也许我们许多人一方面歌颂秋瑾壮烈就义,一方面又赞赏李钟岳,但你不觉得很滑稽吗?人们的想法有时候是自相矛盾的,因为要歌颂革命者,必然歌颂秋瑾,因为同情秋瑾,也就同情那些对秋瑾示以友好的清朝官员。而我主要想说的是两者不属于一个相同的阵营。不仅那个年头有,这个年头肯定也会有。

插图4、感恩堂室内牌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