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棺砸棺” 江西暴力推行殡葬改革引争议

2023-12-05 18:21 来源:网络 点击:

“抢棺砸棺” 江西暴力推行殡葬改革引争议

【综合讯】近日,江西多地出现“抢棺砸棺”的场景:执法队进村入户,强行将村民的棺材抬走,成百上千副棺木,密密麻麻地在空地上堆积如山,挖掘机一锤一锤捣毁,一口口的棺材瞬间化为碎木。

北京《检察日报》31日报道,江西省吉安县政府发布的《关于在全县推进绿色殡葬改革的通告》称,“从2018年9月1日零点起,在全县范围内实施殡葬改革‘零点行动’”,要求“全面推行火葬。”

《殡葬管理条例》规定殡葬管理的方针是:积极地、有步骤地实行火葬。也就是说,要把握殡葬改革的进度和尺度,分阶段、分层次地推进。而“零点行动”“一律”“100%”“强行火化”给人带来的是不由分说的冷血和霸道、目中无人、无法无天的粗野和嚣张,还有急功近利的官本位。

2012年河南周口发生轰动中国的平坟运动。那场同样以殡葬改革为目标的运动,它采取强制执行的激烈方式大大忤逆了群众当时的殡葬观念和习俗,以决裂的方式站在了人民的对立面,遭到所有人的唾弃。

时隔6年,类似的一幕再次上演,江西抢棺材场景更加让人唏嘘。

媒体称,“零点行动”或许只考虑到推进殡葬改革的效率,但漠视了改革成功必不可少的合法性和社会效益。省去了或遇阻放弃了继续与群众耐心沟通、解释,传播进步思想、获得理解的环节,直接打着法律的幌子,简单粗暴地落实100%火化率,这种做法不人道,不合法,应当立即叫停。

北京《新京报》31日刊文称,在中国传统社会,殡葬文化的背后,是一整套乡村秩序,附丽着信仰、规训、惩罚、价值、教育、传承……殡葬改革,决不能简单化为环境改造问题,而是家风、乡风与民风的传承问题。

美国殡仪文化知多少

在美国的墓园文化中,身后事一般有守灵、追思、安葬三个部分,这三个议程大多都安排在二天或者三天里。一般家属会在邀请函中标注出具体的时间和地点。接受邀请的亲朋好友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和亲疏关系,选择在合适的时间参加活动。

无论你受邀参加哪一个议程, 都不会有附带的要求,更加没有“送钱”的。他们认为:不管逝者是穷还是富,现在都不需要了。唯一需要注意的,着装尽量选择黑色或者深色。

守灵:一般都是逝者家属和非常亲近的朋友,没有什么固定的仪式,守灵的时间长短也没有固定。受邀到来的,可以安安静静的坐下听听悠扬缓慢的音乐,也可以打开一本自己带来的图书,低头阅读;还有更加亲密和熟悉的,会在灵棺前和逝者低语诉说;也有的会和家属坐下喝一杯咖啡,聊表问候。

追思:参加追思仪式的大多都是逝者亲朋,也可能有慕名而来的朋友。一般在教堂或者墓地礼堂举行,仪式中会有一些逝者的生平介绍或者图片、遗物展示,家属分享逝者的生前故事,穿插感人故事和幽默,不时引起听众的笑声。有些追思活动现场门口或者签到处,会放一个捐款盒,上面标明清楚,所有的募款是为逝者捐赠给某一个慈善机构的。

安葬:安葬仪式在墓园内举行, 大多墓园都同时有土葬和火葬两部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火葬,骨灰安放的龛钵,可供于室内壁龛或室外墓地。棺木落葬时多由牧师进行祈祷,并在专业人员的操作下完成。亲友们可以将事先准备好的花束抛入墓穴,离开时也不需刻意道别,悄然退出即可。

在美国的街上,偶尔会看到警察摩托车在前面闪灯并不鸣笛地开道,后面跟着灵柩车和长长一串车队,车辆一辆接一辆,有时会看见每一辆车窗上夹着同色小旗子,周围司机们也会纷纷减缓让道,绝对没有人因为需要等待不耐烦地大按喇叭,整个气氛非常尊敬肃穆。这只是一般葬礼中下葬的一个习俗。组织者需事先和当地警察联系,警局会免费安排警车或者摩托开道。

美国墓地发展史

据《洛杉矶书评》介绍,美国人并不能坦然面对死亡。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我们听到的话总是:你要遮掩自己的悲伤,要向前看。虽然教堂、墓园这样制度化的公共空间给我们的悲伤提供了一个出口,能够短暂地发泄自己的情绪。但在转身离开的时候,我们的生活还是得回到正轨,一如往常。美国人对待死亡的传统方式已经瓦解,新的一套惯例还未建立起来。

19世纪初,美国人开始重新思考逝者的埋葬方式。人们借由“改革”墓地的契机,建立了美国第一批总体规划空间,这些墓园分布在城市边缘,它们有公园般的休闲娱乐空间,用一种理想的方式,将逐渐远离树木和绿荫的城市居民带回自然的怀抱。

城市不断扩张,公共空间却依旧匮乏,类似波士顿郊外的奥本山墓园和纽约布鲁克林的绿荫(Green-Wood)墓园这样的地方就发挥了不小的社会作用。它们打一开始,就几乎是按照景点来设计的,墓园里处处都是蜿蜒曲径、山丘池塘到二十世纪早期,几乎所有墓地都成了公墓,在一大片草地上,一个个坟墓被集中在在最小面积的土地上,竖起纪念碑。

墓园是一种故乡的“根”的象征,但这种根的意识变得越来越陌生:人们在好几个城市之间辗转,家人分散在全国各地,要选定一个死后委身之地越来越难。很多人都逐渐认清了现实,于是选择将尸体火化,并且按照他们认为合适的方式处理骨灰——虽然这往往意味着像以前一样把骨灰埋在传统坟墓中。

二十世纪中叶,路边开始出现十字架,在一些车祸多发地段,十字架甚至多得“像是一座小型坟墓”,造成了安全隐患。直到工程师担心这些小型纪念墓碑会扰乱交通,带来安全问题,他们设法建立起新的洲际公路系统,这些十字架才逐渐被遗忘。

而今,社会上又涌现了一些新的殡葬方式,简直是古怪的科技乌托邦。一些公司提供服务,能将骨灰压缩到钻石里,让死者的家人把他们挚爱的骨灰作为吊坠或是戒指“穿戴”在身上(一个人身上的碳元素就能制造好几颗钻石)。

新华网报道,在瑞典、美国、澳大利亚、瑞士等国,节地生态安葬理念早已逐渐深入人心,“绿色与简约”俨然成为殡葬新风尚。

美国绿色墓葬的形式有很多。以海葬为例,美国人将骨灰与混凝土混合后做成人工珊瑚,沉入海底,为海洋生物提供栖息之地。许多死者亲属认为,让自己心爱的人栖息在大自然中更富有人情味。

海葬(图片来源:新华网)

上个世纪90年代末,美国创建了第一个绿色墓地,目前全美有32个州有绿色墓地。这些墓地没有任何钢筋水泥等人工建筑,墓穴和周边环境尽可能保持自然状态,正所谓“尘归尘,土归土”。绿色安葬的骨灰盒或棺木都采用可降解材料。土葬者尸体不涂抹防腐剂,用毯子、白布包裹或采用未上过油漆的薄木板、纸板做棺材。

随着科技的发展,起初只有航天专家或社会名流才能享受的太空葬礼在美国也渐为大众接受。太空葬礼就是把死者的骨灰放入容器里,通过火箭发射送入太空。根据发送距离的不同,这种太空葬礼收费标准从数百至上万美元不等。

太空葬(图片来源:新华网)

通过墓地的建筑和景观,我们能一窥人类与大自然不断变化的关系。最重要的是,不管发生什么事,我们的的亲朋挚爱总会一个接一个离开我们,而我们这些还活在世上的人,有义务选择一种合适的方式,给他们尊重,让他们安息。(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