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认识他的名字,但他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

2025-03-15 02:37 来源:网络 点击:

你不认识他的名字,但他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

杨嘉墀

一个你或许并不熟悉的名字

但他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他是“863”计划4位倡导者之一

是“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今天,是这位老人

逝世13年的日子

让我们一同走进他的故事

1919年7月

杨嘉墀

出生在江苏吴江县

他的祖父杨晓帆思想开放

杨嘉墀的小学时代

就在祖父兴办的“丝业公学”里度过

▲“丝业公学”旧址

1937年

杨嘉墀考进上海交通大学

这一年

日本军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日军的累累暴行

坚定了他科技救国的志向

交大毕业后

杨嘉墀穿越封锁线来到

西南联大任助教

▲工作中的杨嘉墀院士

虽然人在祖国的大后方

但杨嘉墀时刻关注着

国家民族命运的发展

在此期间

他研制出了

中国第一台载波电话样机

并在昆明工业展览会上展出

为了学到更多先进的科学知识

1947年

杨嘉墀跨洋求索来到美国

在美期间

他先后取得了美国哈佛大学

工程科学与应用物理系硕士

和哲学博士学位

1949年10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归心似箭的杨嘉墀申请回国

却受到美方的无理阻挠

无奈之下

杨嘉墀应聘到宾西法尼亚大学

生物物理系工作

在美期间

杨嘉墀成功研制了

自动记录光谱仪

这台仪器

被专家命名为“杨氏仪器”

获得了美国专利

▲杨嘉墀与自动快速记录吸收光谱仪合影

1956年

归国心切的杨嘉墀携妻女

转道香港回到阔别已久的祖国

他急国家之需

离开了所熟悉的学科

改行研究自动化技术

和航天技术

并在原子能控制测量

核潜艇反应堆控制等领域

都做出了突出贡献

▲左一:杨嘉墀

一切为了祖国发展建设

杨嘉墀多次变换工作岗位

他的足迹踏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

▲会议中的杨嘉墀

他先后参与制定了兰州炼油厂

兰州化工厂

上海南市发电厂

等单位的自动化方案工作

更为我国

第一次原子弹试验

作出重要贡献

▲庆祝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

现如今

人们提起杨嘉墀院士

不得不提的

是“863计划”

他的名字已经和

“863计划”紧密联系在一起

▲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由左至右)

1986年3月3日

面对世界高技术蓬勃发展

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挑战

杨嘉墀、王大珩、王淦昌、陈芳允

四位科学家联名提出

《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

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

“863”计划因此应运而生

▲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

“863”计划

意义深远

此计划把中国一下子

推到了世界高科技竞争的起跑线上

国家对这项战略高技术的投入

也远远超乎了四位科学家的想象

计划所囊括的重点学科

都收获了累累硕果

大大推动了高技术的高速发展

▲杨嘉墀院士(右一)在德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现今回首

“863计划”的重要性

更加日益凸显

其为我国建立创新型国家

打下了坚实基础

2001年2月19日

杨嘉墀获得

“863计划”特殊贡献

先进个人称号

▲杨嘉墀院士与科技人员合影

因为国家的需要

杨嘉墀经历了多次“转行”

从电机到应用物理、哲学

再到自动化技术和航天领域

每次涉入新领域

他都孜孜不倦地辛勤耕耘

他一生精仪表,掌自动,通信息

做人做事皆楷模

从来都是报喜不报忧

即使深处逆境期间

也不忘学习研究

进入耄耋之年

他依然心系航天

活跃在各种学习场所中

争分夺秒地阅读、思考

▲神舟七号航天员出仓

他处事低调

但思想的宇宙无比浩瀚

他的爱人徐斐说

杨老师永远是三句话合一句话

三步并做两步走的人

他很少在媒体前露面

他的名言是

少说多做

他一生甘为人梯

视科技为生命

无怨无悔

不仅把自己的智慧和生命

奉献给了航天事业的今天

也为未来的发展运筹帷幄

制定了发展方向

2001年

国家天文台

将11637号小行星命名为

“杨嘉墀星”

2006年6月11日12时45分

杨嘉墀在北京逝世

享年87岁

▲杨嘉墀与航天员合影

斯人已去

但“杨嘉墀星”会在宇宙中永远闪耀

它将与天地共存

现如今

当我们尽享航天技术

带给国家及人民生活的便利时

我们一定不会忘记这位老科学家

我们坚信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将在杨嘉墀这些

仁者先贤缔造的精神引领下

勇攀高峰

取得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