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北洋新军,下辖了6个镇,一个镇到底拥有多少兵力?

2024-10-24 22:32 来源:网络 点击:

清朝的北洋新军,下辖了6个镇,一个镇到底拥有多少兵力?

北洋新军是清末兴建的一支军队,下辖北洋六镇,每镇预备兵力大约在12500人左右,但实际上人数有出入,只有组建最早的第二镇,在兵力上接近预备规模,兵力在12468人,其它五镇兵力接近12000人左右。

那么,每镇兵力又是怎样的构成呢?我们先从它创建的历史背景说起。

为什么要编练北洋新军?

清代的兵制,总体来说,在编练新军之前,先后有八旗编、绿营编和乡勇编,八旗兵以满蒙军为主,绿营则以汉军为主,而乡勇编主要是指湘淮军。

清初征战,多用八旗兵,其后日腐化;至康雍以后,作战则以绿营为主。及至乾隆末年,川楚教匪乱起,绿营兵亦不堪一击,唯赖乡勇应战。

遂太平军起时,清室全依仗乡勇组成的湘淮军。然而湘淮军对内作战,镇压农民起义尚可,一旦对外,各方面不足之处尽显。

在甲午海战中,北洋海军和湘淮军一败涂地,由此宣布湘淮军也要退出历史舞台了。但清帝国的统治还在继续,今后由谁来保卫,迫切需求下,编练新军很快提上日程。

清帝国需要整军经武,重建国防,于是开始在天津小站练兵。最初练兵的负责人为胡燏棻,后来,袁世凯通过各种渠道,将这块肥肉弄到了自己碗里。

1895年底,他来到天津小站,正式主持练兵工作,开始组建新式陆军。小站练兵是中国新式军队发展的转折点,也奠定了袁世凯一生事业的基础。

他仿照德、日陆军建制和操典条令,主张全盘西化,比如使用西式武器、西法编练、西法操练等范式。很快,训练出一支七千余名的“新建陆军”。

但在治军上却是继承了曾国藩、李鸿章的衣钵,在传统封建宗法关系的约束下,将新建陆军训练成了一支兵为将有、绝对服从自己命令的战斗部队,这也是他的建军思想。

袁世凯能脱颖而出,除了他自己的能力和个人经历外,也离不开清末内部满汉力量的转变。

在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前,清朝的军政大权大多掌握在满族权贵手中,封疆大吏也多为满人。

在镇压太平天国起义过程中,湘军和淮军取代了八旗和绿营,作为湘淮两军的创始人曾国藩、李鸿章,作为汉族官僚基本也掌握了清政府的军政大权。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汉族官僚也迅速占领了清政府的重要岗位,其中以军功官至总督或巡抚的人员大幅提升。

在湘淮将领担任地方最高长官后,由于手中握有重兵,为清政府所倚重,于是便借势扩张权力,将地方的民政、财政、司法等诸多大权都揽了过来,而原先由中央派出的管理职员,布政使司和按察使司都被降为了督抚属员。

这样一来,清朝的中央集权制遭到了严重破坏,此后,督、抚专政成为了惯例。由此,清政府对地方的控制权被大大削弱,统治集团内部的满汉矛盾也日趋深化,也为清王朝的覆灭埋下了伏笔。

1900年,清政府在经历了八国联军侵华事件后,为进一步维护统治,于1901年4月,慈禧太后成立督办政务处,确定逐步推行全面改革,先后打出了“新政”和“预备立宪”的旗号。

从光绪二十七年到光绪三十一年(1901~1905),清政府出台了多项“新政”措施,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教方面都有所涉猎。

在军事方面提出了改革军制,编练新式陆军和警察,以及裁减绿营等措施。由此拉开了陆军的全面改革,并计划在全国编练新式陆军36镇,以取代八旗、绿营及地方的防营。

1901年,袁世凯继李鸿章之后,出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因此也称其所统军队为北洋军。他抓住新政这一机会,竭尽全力训练和扩充北洋军队。

北洋六镇呼之欲出。

北洋六镇的创立

第一镇:

1902年2月,袁世凯向清政府上奏,提出在直隶招募新兵,要求拨款一百万两,以作为募练新军费用。

此后,袁世凯派王黄楷、王士珍等人,分别到直隶的正定、大名、广平、顺德、赵州、深州、冀州等地,精选壮丁六千人,并集中于保定训练。

后来,袁世凯在这支“新练军”的基础上,又增募了两个营,同时续添充马队、炮队各一标,工程队、辎重队各一营,这样就新编成了北洋常备军左镇。

此镇后改称为北洋常备军第一镇,驻永平府迁安县。

第二镇:

1904年,日俄在我国东北地区发生冲突,战争趋势已不可避免。袁世凯认为,这是他又一次扩军的好机会。

于是,他又上奏了,说要加强京畿重地,防范于未然,但欲加固,就要增加十数万人,清政府又同意了。

同年,袁世凯以原北洋新军为基础,进行了裁改归并,并派人到河南、山东、安徽等募兵,后练成步队、马队、炮队的北洋常备军右镇。

此镇后改称为北洋常备军第二镇,驻马厂。

第三镇:

第二镇组建后不久,袁世凯又从北方几省招募新兵,编成北洋常备军第三镇,开始驻在保定,后来驻扎在山海关至奉天一带。

第四镇:

1905年,袁世凯经练兵处奏准,将驻北京的武右卫军和自强军编成北洋常备军第四镇,驻扎在南苑、海淀一带。

第五镇:

1905年5月,袁世凯以山东武卫右军先锋队为基础,另招募了一批新兵,合编为北洋常备军第五镇,驻扎在山东济南府及潍县一带。

第六镇:

1905年6月,袁世凯又将1902年编练的京旗常备军扩编为独立的一个镇,先驻保定,后移驻京北仰山潌。

从1901年至1905年,袁世凯完成了北洋六镇的编练。此后,清政府下令全国新军改称陆军,并统一番号。

改编番号

根据练兵处于1904年奏准的陆军饷章规定,每镇步兵2协,每协2标,马队、炮队各1标;步、炮每标3营,工程、辎重各1营。

据此,北洋各镇也重新编了番号:

京旗常备军是旗兵,地位最高,编为陆军第一镇;

驻迁安的原北洋常备军第一镇改编为第二镇;

驻保定之原北洋常备第三镇不变;

驻马厂的原北洋第二镇编为陆军第四镇;

驻山东的一镇改为陆军第五镇;

原北洋常备军第四镇编为陆军第六镇。

至此,北洋六镇全部改编完成,袁世凯的军事实力和北洋军阀的基础也完全形成。

当时的新军主要有两大派别,一是袁世凯的北洋新军,一是南方的南洋新军。若论训练装备,北洋新军胜出许多,但有意思的是,南洋新军成为辛亥革命的主要力量,而北洋新军则成为反革命的主要力量。

北洋新军在全国各省新军中人数最多,官兵高达七万余人,而且它的武器装备也是最先进的,所经训练也最正规,可以说是中国当时最强大的一支现代化武装力量。

更为重要的是,在扩编六镇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以袁世凯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北洋派系。

此外,除了六镇的正规军外,袁世凯还把驻直隶的淮军各营整顿改编为39营,名为“北洋巡防淮军”,或“北洋巡防营”,分五路军,驻扎在直隶各州县,专用于“弹压地方,缉捕盗贼,”

北洋新军是由袁世凯所编练的“武右卫军”扩编而成,还有宋庆的“武卫左军”,也称“武毅军”,有20余营,其中各将也多是袁世凯旧部。后来也全部纳入了袁世凯的北洋军系统。

这样,袁世凯以北洋大臣身份,一人统领着近十万全副武装的现代化新军,由此形成了一个以他为中心的北洋军事团体,为他日后以军事力量操纵政坛,篡取辛亥革命果实,夺取国家政权奠定了基础。

北洋六镇为何能迅速成军?

袁世凯之所以能在短短几年中迅速编练完成北洋六镇,与他善于抓练兵权有着极大的关系。

他在编练新军的过程中,除了培养自己的亲信队伍,还善于抓取权力。1903年3月,他上奏清政府,拟定了《陆军训练简易章程》,并建议设立练兵处。

清政府也想把新军的军政大权握在手中,因此,对袁世凯的建议极为赞同。同年12月,练兵处在北京正式成立。

清廷任命皇族奕劻为总理练兵事务大臣,袁世凯为练兵会办大臣,满人铁良为练兵襄办大臣。

从表面上看,练兵处的大权在皇族手中,实际上当时奕劻年老多病,练兵一事也就全部落在了袁、铁二人身上。

铁良尚年轻,又缺乏练兵经验,而袁世凯已是多年练兵的老油条,所以,实际上,练兵处的最高领导权已落入了袁世凯手中。

他通过推荐的方式,将自己小站的亲信,如徐世昌、刘永庆、段祺瑞、王世珍等人,全部安插在了练兵处的重要岗位。

这样一来,全国的练兵事务等于由袁世凯一人说了算。他不仅为此制定了各种法令,而且还控制了全国练兵的用人权、经费权、军械制造权和练兵考查权。

也因此,北洋六镇根本不愁军费。1903底,练兵处成立后,袁世凯奏请朝廷,要求向各省摊派练兵军费1000万两。

至1905年,各省实交白银911万两,而其中的600多万两则用于扩编北洋六镇。有史料显示,北洋军费的78%都是由各省提供的。

晚清时期,经济拮据,财政匮乏,清政府集全国财力,练北洋一省之兵,北洋六镇当然可以迅速成军。

在辛亥革命中,袁世凯之所以能一手玩转清室,一手迫使南方临时政府屈服,除了军事实力,他的财力也是很可观的。

最倒霉的就是清廷了,自己出钱编练的新军,等于为他人做了嫁衣裳,此后也不得不依赖这个异己的军事政治集团了。

清朝后期,曾把中国沿海的省份以上海吴淞口为界限,划为两个部分称呼。以北的称为北洋,以南的称为南洋。以此为始,才有了北洋的一系列称呼。

北洋新军正式的创建时间是在甲午战争,北洋水师被击败后。因为当时清朝急需一支武装力量可以保卫国防,短时间内,海军是不可能速成,也没那么多的财力,只能从陆军上想办法。这才有了北洋新军。

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中日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派胡燏棻在天津小站练兵,编成“定武军”。随后改派袁世凯训练新军。袁世凯仿照德、日陆军建制和操典条令,对定武军进行改编,由4000余人扩编至7300人,定名“新建陆军”,即北洋新军。

不过,这支军队的雏形是在甲午战争时,由胡燏棻湘军、淮军的旧部训练而成。1901年,袁世凯接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上奏创办常备军。同年,袁世凯又拟出“常备军”营制饷章。清朝原为募兵制,自创办新军以来,一直未改;“常备军”则一改以前的募兵制为西方的征兵制,即设常备、续备、后备三种性质和任务不相同的军种。兵丁由民间“计丁抽练”,民丁视此为正常当差。

应征者条件是:“实系土著良民,年在十八九以上,二十五岁以下,身长四尺八寸,素无嗜好,不带暗疾。”这是新军军制的一大改革。

同年,北洋常备军左镇成立;1904年,右镇成立,遂改左镇为北洋常备军第一镇;同年,将右镇改为第二镇;1901年,袁世凯接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上奏创办常备军。

同年,袁世凯又拟出“常备军”营制饷章。清朝原为募兵制,自创办新军以来,一直未改;“常备军”则一改以前的募兵制为西方的征兵制,即设常备、续备、后备三种性质和任务不相同的军种。兵丁由民间“计丁抽练”,民丁视此为正常当差。应征者条件是:“实系土著良民,年在十八九以上,二十五岁以下,身长四尺八寸,素无嗜好,不带暗疾。”这是新军军制的一大改革。

同年,北洋常备军左镇成立;1904年,右镇成立,遂改左镇为北洋常备军第一镇;同年,将右镇改为第二镇;同年并添募一镇为第三镇;1905年五月,清廷又改常备军为陆军,统一各镇番号,第四镇的一部(步队四营、马队一营、过山炮队一营)和原武卫右军的先锋队二十营,改编为陆军第五镇;同月,原北洋第一镇更名为陆军第二镇,将番号让与驻保定的京旗常备军。原第二镇改为第四镇;而原由武卫右军一部、自强军和第三镇一部组建的第四镇,又于6月改名为第六镇。

这就是北洋新军辖下六镇的来源。

在北洋新军中,是可以剪掉辫子的。这虽然只是个小细节,却可以看出这支军队很大的不同。不过,跟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一样,北洋新军名义上上是效忠朝廷,实际上却是效忠袁世凯个人。

当年湘军就出现了“兵为将有”的情况,军队内部只知道统帅,不知道朝廷。

常备军平时的编制为每镇辖步兵两协,每协两标,每标三营,每营四队;骑兵一标,每标三营,每营四队;炮兵一标,每标三营,每营三队;工程兵一营,每营四队;辎重兵一营,每营四队。步、炮、工三个兵种,每队三排,每排三棚;骑兵每队两排,每排二棚;辎重兵每队两排,每排三棚。各兵种每棚目兵十四名。总计全镇官长及司书等七百四十八名,弁目兵丁一万零四百三十六名,夫役一千三百二十八名,共计全镇人员为一万二千五百十三名。两镇为一军。其中二、四、六镇,为袁世凯的基本力量,为北洋军的主力,装备最好。

各镇军事装备,相当庞杂。据第五镇造册成案云:“自编练成镇以来,所用军械,或购于比、德,或购于日、英,或制造于南洋,或制造于湖北,全国故难期其划一,即各镇,亦互有异同。” 六镇中,常是二、四、六镇不用的武器拨发给三、五两镇再用。

如光绪三十二年第六镇领取日造6.5厘米五三十一年式步枪时,就全把旧毛瑟枪和旧炮(克虏伯、格鲁森厂造五生七)拨发给了第五镇,第五镇才把许多湖北造换下来。中国新军到宣统三年(1911),在费用上已是远居各军种之上了:第一位是新军;第二位是勇营;第三位是旗兵;第四位是新军学堂;第五位是绿营。

说明新军在迅速发展、壮大,而勇、旗、绿三军,则日益衰退,将被取而代之。虽然有资料称:至1905年5月,袁世凯主导的北洋六镇新军练成,共计约7万人(如此推算,每镇人数约为12000人左右)。但实际上,根据国家档案馆的资料显示:北洋六镇当中第一镇编制最为完整,实力也最强,不过是旗镇(以满族人为主,1913年10月1日上报人数为15738人),不属于袁世凯的北洋系,所以袁世凯能掌握的应该是第二,三,四,五,六这五个镇。

第二镇在1912年5月1日上报人数为4742人,第三镇在1912年5月11日上报人数为5307人,这两个镇是近畿六镇的主力,以此估计袁系的新军主力约为25000人左右。

可以说,满人以兵兴,终以兵败,可悲可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