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速读国外篇-第208章《柏林之围》

2024-10-10 12:53 来源:网络 点击:

名著速读国外篇-第208章《柏林之围》

第1页 作者简介

《柏林之围》作者是阿尔丰斯·都德(1840年5月13日—1897年12月14日),法国普罗旺斯人,杰出的爱国作家。1857年开始文学创作,26岁时发表短篇小说集《磨坊文札》。两年后,他出版了他的第一部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这部小说是都德的代表作,集中表现了他不带恶意的讽刺和含蓄的感伤,也就是所谓的“含泪的微笑”。

都德因而有了“法国的狄更斯”的誉称。他一生共写了13部长篇小说、1部剧本和4部短篇小说集。其中的《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更由于具有深刻的爱国主义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是而享有极高的声誉,成为世界短篇小说中的杰作。他出生于法国南方尼姆城一个破落的丝绸商人家庭,迫于穷困,十五岁起在小学里担任监学独自谋生。

都德的父亲是一个商人,母亲对于文学有特殊的爱好,酷爱读书,不善于料理生活。都德自幼聪颖过人。他很小的时候就练习写诗,而且注意观察生活。在里昂中学读书时,他经常到书店博览群书,涉猎广泛,扩大了知识视野。

1855年,父亲破产,家道中落,他被迫辍学自谋生路。他15岁就到阿雷小学校任自习辅导员。两年之后,由于哥哥的帮助,到了巴黎,在贫困的境遇中开始了文学创作生活。1857年他17岁时带着诗作《女恋人》(1858)到巴黎,开始文艺创作,1866年散文和故事集《磨坊书札》的出版给他带来小说家的声誉。

《磨坊书札》发表两年后,都德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小东西》(1868)出版。《小东西》半自传式地记叙了作者青少年时期因家道中落,不得不为生计而奔波的经历,以俏皮和幽默的笔调描绘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酷关系。这部小说是都德的代表作,它集中表现了作者的艺术风格,不带恶意的讽刺和含蓄的感伤,也就是所谓含泪的微笑。因此,都德有法国的狄更斯之称。

后来曾以战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爱国主义的短篇。1873年他发表了著名短篇小说集《月曜日故事集》,其中大多数是以这次战争为背景的。其中的《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更由于具有深刻的爱国主义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是而享有极高的声誉,成为世界短篇小说中的杰作。

第2页 内容概要

《柏林之围》主要讲述了:老军人儒夫上校年过八十,在普法战争中,搬到爱丽舍田园大街凯旋门边居住,目的是为了亲自参加法军的凯旋仪式。当他读到法军溃败的战报时,受不住沉重的打击,得了急性中风,神智昏迷,周身瘫痪。

一般来讲,这种病是很少有治愈希望的。但由于战讯误传,法军败退被传成打了胜仗,病人听到后,病情突然好转,肌体复苏,恢复了讲话功能。因此医生和他的孙女商定,杜撰战报,假造老人儿子在军队寄来的家信,以使病人战胜病魔,恢复健康。

这样,法军虽然节节败退,普鲁士军队日逼巴黎,却被杜撰成了法军不断胜利,深入普境,围困柏林。老人的儿子是法军元帅的副官,已兵败被俘,音信断绝。但是假造的一封封家信却证实了法军的胜利。巴黎被围,人民忍受着严寒、饥馑、瘟疫,以马肉充食。而老人在医生、孙女精心照料下,生活照常。正是在这种假捷报的鼓舞下,老人的病情逐日好转。

当巴黎被围,炮声震耳,惊动老人时,医生和他的孙女就谎说残废军人院鸣炮庆祝法军在柏林城下的最后胜利来搪塞老人。正是在这种爱国热情的鼓舞下,当普鲁士军队进入巴黎时,老人误以为法军凯旋归来,竟然独自从病榻上起身,穿着军装到窗外阳台上去参加欢迎仪式。

直到这时候才真相大白。但老人毫不怯懦,大声疾呼:“快拿武器!……快拿武器……”振臂呼喊抗击敌军。但他精神上已受不住再度冲击,终于死亡。

《柏林之围》通过儒夫上校的小孙女编造法军胜利战报,使中风的祖父——儒夫上校深受鼓舞,病情逐步好转,直至普鲁士的土兵攻陷巴黎,上校突然遭此严重打击因而倒地死去等情节的描写,反映了普法战争中法国人民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和所遭受的深重灾难,同时也歌颂了这位老军官关心战事、痛恨外国侵略,深挚、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柏林之围》构思新颖,把法军溃败,巴黎被围困陷落的事实与病人头脑中的法军胜利进攻柏林的假象形成鲜明的对照,生动地反映了主人公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艺术技巧。

第3页 写作背景

1870年,拿破仑三世为转移国内日益高涨的革命斗争的视线,发动了臭名昭著的普法战争。这场战争,就其性质来说,尽管是掠夺性的,得不到人民支持的。但法军惨败后,普鲁士军队的长驱深入,战胜者的骄横暴虐,丧权辱国的割地赔款等等,却激起了人民对异族统治者的深刻仇恨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当时许多法国作家,有的亲身参加了这场给人民带来无穷灾难的战争,有的耳闻目睹或经历了祖国沦陷和敌军蹂躏的痛苦,都纷纷拿起笔来描写战争中的种种感受。都德即是其中的一个,普法战争时期,他应征入伍,历览了战争的种种屈辱和创痛,积累了大量的战争创作题材。

1873年,即创作出版了主要取材于普法战争的短篇小说集《月曜日的故事》,对战争中统治者的昏庸无能,法国人民的丧国之痛,首都巴黎的被围、陷落等等,做了编年史式的艺术反映,《柏林之围》就是其中篇章之一。

人物介绍

儒夫上校:的形象作为拿破仑一世时代的军人,儒夫上校“在荣誉和爱国观念上是个老顽固”,这是他的主要性格特征。小说写他的突然垂危,病情好转以及猝然倒毙,莫不导源于此;反过来,他的生生死死,喜怒哀乐,又进一步突现了他的这一性格。正是因为他怀着法军必胜的信念,所以才被以假作真的胜利消息救活了,竟然还结结巴巴说了两遍“打......胜.....了!“”他不仅对孙女提供的战报深信不疑,而且每天都要听到一个新的胜利消息。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性情热烈,容易激动、天真而又执著的老人。

小孙女:是一个聪明、机智、性情刚毅坚强,既能对爷爷体贴入微,又能刻苦自励的女孩子。为了爷爷的病情不再恶化,这个像“光彩夺目,“洁净明亮”的古币一样的小姑娘,“自告奋勇”地承担起撒谎的任务。作为两代军人之后,小姑娘凭着她对爷爷的爱,她的聪明机灵,以及医生的密切配合把老人蒙骗了。而在巴黎被围,饥馑逼人的形势下,“饮食不足而脸色苍白的小孙女”更对爷爷“精心照顾,无微不至”,“她坐在他身边,扶着他的手,帮助他喝汤,帮助他吃那些别人都吃不上的好食物",她自己却只能天天吃马肉。战争近在眼前,大祸即将临头,上校竟一直蒙在鼓里而不自知,甚至饮食起居也未受任何影响。小姑娘爱爷爷,这和她在思想感情上对爷爷的理解是分不开的,而这和爱祖国是一致的。她少年老成、心地纯洁、情感高尚,闪耀着爱国主义思想的光彩。

第4页 读者评论

《柏林之围》虽以举世闻名的普法战争为题材,但作家笔下的主人公并没有出没在硝烟滚滚的战场,更没有写他跟顽敌进行殊死的搏斗,而是活动在一间安逸宁静的房里,置身于一座富丽豪华的阳台上。小说中的人和事仿佛都在战争之外,但又时时卷进了战争的漩涡之中。一条若明若暗的爱国主义的红线,把全文各部分紧紧地交揉在一起,从而使胜利的喜悦和失败的悲痛两相对照,残酷的现实和美好的幻想互为映衬,集中地表现了深邃的爱国主义主题。

儒夫上校是拿破仑帝国时代的老军人,一个所谓在“荣誉和爱国观念”上的“老顽固”。普法战争一开始,为了恭候法军凯旋荣归的仪式,他住进了巴黎明星广场凯旋门附近的一幢楼房。当他听到法军在威桑堡惨败的消息时,像遭到雷击似的昏倒了。三天三夜,昏迷不醒,动弹不得,濒临死亡。

但当雷舍芬战役得胜的误传“钻进了他那瘫痪症的幻觉里”时,便顿时显得“两眼有神”,甚至发出了“打.......!的欢呼。一次讹传的胜利,竟使连医生也束手无策的病人“死”而复生,转危为安,意味着老上校在沉痛的失望之余看到了希望,对取得战争的胜利充满了信心。老上校生命的机器又开始重新运转了。

第5页 名言佳句

1、我们一边与韦医生沿着爱丽含田国大道往回走,一边向被炮弹打得千疮百孔的墙壁探究巴黎被围的历史。

2、当一个民族沦为奴隶的时候,只要它好好保持住它的语言,就好比掌握了牢房的钥匙……

3、白天,是有生命的在生活;晚上,是无生命的在生活。

4、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未完待续)

(文中图片、资料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作者删除。在此,感谢提供者)原创不易,敬请关注,欢迎转发。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