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应台:既是作家又是官员,任台北文化局长,最终背离初衷

2024-10-10 12:48 来源:网络 点击:

龙应台:既是作家又是官员,任台北文化局长,最终背离初衷

相信很多人都读过朱自清的《背影》,在这篇文章里,在父亲送朱自清求学的路上,他看着自己的父亲越过铁轨,去给他买橘子。

那种父亲对儿子的爱护,不仅让朱自清热泪盈眶,也感动了无数读者的内心。无独有偶,也曾有一名作家用自己温暖的文字,写出了人世间最真挚的亲情。

这部作品就是《目送》,作者龙应台。《目送》是一本散文集,包含了龙应台的七十三篇散文,这些散文大部分以描写亲情为主,内容涉及父亲母亲、自己的朋友和自己的子女。

《目送》里面的文章,情感真挚,感情细腻,非常值得一读,作品一经发表,便风靡华语世界。

龙应台这个名字,非常男性化,但她确实是一名感情细腻的女性,正如《目送》里面的文字那样,充满慈爱与和善。

对父母之爱,是《目送》的主要内容,龙应台以自己独特的见解和充满温情的文字,表达了自己对父母浓浓的爱。

但《目送》外的龙应台,又是一名尖锐的批评者,她笔锋锐利,总是能发现现实中的不好事物而大加批判,可见其文学修养的丰富性。

除了作家的身份,龙应台还是一名官员,曾经是台湾地区"文化部"首位部长。龙应台还具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她生于台湾,长于台湾,后求学于美国,在美国和德国都工作过,也曾嫁给了一位德国人,生下一对混血儿。

她的作品,在欧洲国家的报刊上多次发表,为中国文化的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龙应台在文坛与官场游刃有余,既能顺应官场的繁文缛节,又能静下心来写文章,算是一位成功的女性文人。

父亲随国民政府远走台湾

解放战争后期,随着国民政府政权在大陆的失败,蒋委员只好带着残存的国民政府势力来到台湾。

随同国民政府一同退走台湾的,不仅有国民政府的精锐部队,还有国民政府要员的家眷。这些国民政府军官跟随蒋委员来到台湾,并没有做好扎根台湾的打算。

因为当时国民政府退走台湾只是权宜之计,蒋委员一直想要反攻大陆,重新夺回政权,这些人也希望有朝一日能回到大陆,回到自己的故乡。

只是人算不如天算,新中国成立后,政权稳定,兵强马壮,让蒋委员无机可乘。国民政府的高官也只好留在台湾了。

龙应台的父亲名叫龙槐生,湖南人。在他才十几岁的时候,有一次挑着东西到集市上贩卖,遇到国民政府的军队经过,龙槐生"意外"地参了军,开始了军旅生涯。

龙槐生后来与一名叫做"美君"的浙江女子结了婚,两人育有一个儿子。此时,还是在解放前,两人将儿子交给母亲抚养。

后来,国民政府的军队节节败退,形势变得危急了起来,美君打算去接自己的儿子。

也许是因为自小跟着奶奶生活的缘故,这个孩子死活不肯跟着自己的母亲走,美君决定等待战争结束后再来接他。

没想到,这一别,就是海峡两岸的距离,阔别了38年后,龙槐生夫妻才算是见到了他们的大儿子。龙槐生夫妇跟随国民政府大部队来到了台湾。1952年,他们的女儿出生了,这个人就是龙应台。

虽然出生于台湾,但龙应台始终认为自己是湖南人,想必这是继承是父亲的意思。由于政治原因,龙槐生始终未能回到家乡湖南,龙应台也一样。龙应台第一次来到湖南,是将自己父亲的骨灰送回湖南衡山。

贫困的童年

台湾地区的经济,在解放前本就不发达,国民政府带领的大量外来人口,一下子涌入这个岛,更让台湾的经济不堪重负。

除了这些人的生存问题,国民政府还要积极备战,一方面是为了防止解放军攻入台湾,一方面也是为反攻大陆做准备,台湾地区的民生之艰辛,可见一般!

虽然是国民政府的军官,但龙槐生一家生活贫困,甚至连生活都难以为继。为了生存,美君靠给别人织渔网赚钱养家糊口,为了让龙应台能上得起学,龙槐生不得不到处找人借钱。作为外来人口,想必没有少受别人的白脸。

漫漫求学路

少年时期的龙应台非常聪明,在学校里,她的成绩常年保持在班级十名以内。在读书期间,龙应台阅读了大量书籍,包括了许多知名哲学家的著作。

龙应台考入了台南成功大学就读,她的专业是外文系,正因为如此,为她后来求学并求职于欧美创造了条件。

大学毕业后,经过短暂的工作后,龙应台来到了美国求学。八年后,龙应台获得了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英美文学博士学位,并留在了美国工作。

在留美期间,龙应台写下了自己的成名作《中国人,你这什么不生气》。在这篇文章里,龙应台以一名知识分子的口吻,要人们追求公平公正,要人们重视社会的问题。

这篇文章在台湾反响热烈,也让龙应台也成了一名女愤青。

在美国期间,龙应台认识了一位在美国当外交家的德国人,后来,这名德国人成为了她的丈夫,两人后来养育了两个孩子。

回到台湾

在离开台湾十年后,龙应台带着自己的德国丈夫回到了台湾,在台湾的大学任教。也就在这个时期,龙应台正式开始写作。

龙应台以一名愤青的角度,写出了自己的第一部作品《野火集》,凭着犀利的语言和独到的见解,野火集一经推出,便风靡台湾,一时洛阳纸贵,多次再版,以至于达到了五个台湾人之间就有一人有一本野火集的地步。

热闹的背后,龙应台无比热爱家庭,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出生了,取名为"安德烈",这个孩子对于龙应台无比重要。她成为了一名伟大的母亲,专心照顾着自己的孩子,甚至于后来,龙应台专门为儿子写了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就是《亲爱的安德烈》。

事业与家庭的成功,并没有留住自己的德国丈夫。身在异国他乡,语言不通,事业上的不顺利,让这位德国人对台湾的生活失去了兴趣,他决定去瑞士工作。

在欧洲的时光

为了成全自己的丈夫,龙应台放弃了自己的事业,跟随自己的丈夫来到了瑞士生活,这期间,她的精力主要花费在对孩子的养育上。

夫妻两人来到瑞士后,这下换龙应台难受了。尽管自己的英语很好,但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能学习中文,她坚持着讲中文,而她的丈夫经常说德语和英语。

一家人之中,竟然出现了三种交流语言。龙应台经常要在三种语言之间来回切换,这对于一位以中文写作的人来说,挑战不小。

这一切都让她非常难受,变得像一个市井妇人一样。为了孩子的成长,龙应台承受了这一切,但当他们的孩子慢慢长大后,龙应台还是决定要为自己的事业奋斗。龙应台不假思索地就同意了,因为她觉得自己还算有抱负,绝不能沦为一名家庭主妇。

龙应台只身一人回到台湾,当上了台北文化局局长,与马英九成为搭档。两人之间配合非常默契,所以在后来马英九当上台湾地区领导人之后,再次邀请龙应台出任"文化部"部长一职。

家庭的变故

事业上的成功,也为家庭带来了隐患。三年后,龙应台任期结束,迫不及待地回到欧洲与家人团聚。

不过这时,她却发现,随着孩子们的长大,青春期的叛逆,让龙应台的两个孩子与龙应台之间产生了隔阂,孩子们开始疏远她。

好在龙应台是一位智慧的母亲,她决定发挥自己的特长,以文字来和自己的孩子交流,这就是《亲爱的安德烈》的由来。

在这本书里,龙应台将自己想对孩子们说的话,用充满母性与慈爱的语言表达了出来,她还采取与儿子合著的方式,促进与儿子的感情加深。在她的努力下,大儿子接受了她,两人还为这本书的稿费分配问题开起了玩笑

但世上哪有绝对完美的事情,龙应台处理好了自己的事业,处理好了与儿子的关系之后,转身却发现,自己与丈夫之间,已经产生了不可修复的裂痕,最终,两任的婚姻结束了。

背离初衷的龙应台

李敖是痞子,龙应台是愤青,同为台湾知名作家,两人之间难免有纠纷。

龙应台花费了400多天写出了《大江大海》,李敖立即针锋相对地写出了《大江大海欺骗了你》,指责龙应台虚伪。

如今,龙应台还在香港地区生活,只是,她已经背离了自己的初衷

无论龙应台变得怎样,她都曾是华人世界广受欢迎的女作家之一,她的一些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她成功的育儿经验,对于常人也是一种可供学习的东西。

我们就暂且记得那个写出《目送》和《亲爱的安德烈》的龙应台吧。

文/林伯南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