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得应该抵制洋节吗?常见的西方节日有哪些?

2023-12-20 11:44 来源:网络 点击:

你觉得应该抵制洋节吗?常见的西方节日有哪些?

近期,“中国人不过外国节”声音的发酵,正在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其中,更有个别学校和家长发出了“抵制圣诞节”的声音。理由是:对西方节日的重视超过了很多中国传统节日,并且反映了目前在中国社会,西方文化正在过度扩张。与之对应的,是Y世代和Z世代年轻人,对拥有法定假日地位的传统节日淡漠,对诸如圣诞节等“洋节”有着极高的关注度和参与热情。



“洋节”在中国,真实意义是什么?


在中国,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西方宗教对国民的渗透并不深入。对于信奉社会主义、无神论的中国人而言,以圣诞节为首的洋节,其功能性意义远远高于其文化宗教意义。在大多数人看来,圣诞节的存在更多是为了社交、购物、放松。在中国,圣诞节尚不属于法定假日,未来也不具备圣诞节转变为法定假日的社会基础。因此圣诞节对多数人的意义,其实与“618”、“双11”等商业助推产生的节日,并无显著差距。



再说“洋节”中的感恩节与复活节。感恩节是加拿大与美国的全国范围节日,在美国文化中,是假期、火鸡盛宴以及黑色星期五、买买买的代名词。在美国独立后,感恩节被设定为全国节日,但由各州临时决定各自的庆祝时间。1863年,美国总统林肯首次宣布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是联邦感恩节。至于复活节,由于其浓厚的宗教色彩,商家并不便于将其与购物等商业行为进行强关联,因此在国内并未流行开来。


抵制“洋节”?只为上纲上线


著名经济学家薛兆丰曾说过“商业是人类社会最好的福利”。在引入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同时,文化的交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以外来文化为理由抵制洋节,与数年前的抵制日货没有本质区别。以抵制洋节的名义,来阻止西方文化、西方宗教潜移默化的影响,无论从目的,还是出发点,都折射出了对文化和制度的不自信。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西方人在中国春节期间,发布各类以汉语为语言的春节快乐的视频、以及推文,抵制洋节的这一部分国人,选择视而不见。在悉尼,每年超60万人庆祝春节。在新西兰,春节时有周末庆祝活动。在美国纽约,春节更是公立学校的假日。抵制洋节是双标,同时也是一种神经过敏。


抵制洋节并不能弘扬传统文化


对于洋节盲目的形式上抵制,对第三产业所带来的影响更为深远。如娱乐场所、餐饮业,这些不具备法定假日身份的洋节,刺激和拉动消费的作用非常显著。同时经济的发达又是文化自信的基础,之所以西方文化可进行持续输出,其根本原因还是西方国家在经济基本面上较中国具备显著优势。主张传统文化并弘扬的基础,离不开经济体量先向西方看齐。



西方节日有哪些?重要吗?

在以全球化背景下的中西方文化交流中,西方节日正在也正在进入国人视野。其中国际性节日中人尽皆知的包含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宗教性节日除了前面提到的感恩节与复活节,还有万圣节等等。作为节日,具备长期价值的衡量指标是“热闹”。无论国际性节日,还是中国节日或者西方节日,西方节日对大多数中国人而言并不重要,与“618”、“双11”并无二致。单纯的抵制西方节日只能抑制国内消费。和而不同,兼容并蓄,才是中国人应有的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