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从川西到陕北红3军团兵力数据,理解授衔时“红军不下校”

2023-12-08 18:51 来源:网络 点击:

长征从川西到陕北红3军团兵力数据,理解授衔时“红军不下校”

红3军团在中央红军中是一支勇猛顽强,善于攻坚的部队,红3军团的特点就是官兵一致,同甘共苦,干部以身作则,冲锋在前享乐在后。从中央苏区出发长征的时候,红3军团下辖红4、红5、红6师,每师3个团,全军团共有17800多人,长征到川西的时候,红3军团下辖红10团、红11团、红12团、红13团,每个团至少一千多人,最多有两千多人。爬雪山过草地,经过甘肃、宁夏到陕北,红3军团有多少人呢?红3军团将士中哪个省的人最多呢?

红3军团长征到达川西,经过泸定桥到天全、芦山、宝兴,爬夹金山时,因机关人员下沉、沿途扩红,红10、11、12、13团是齐装满员的。红3军团之前经过川南泸州的古蔺、叙永,后渡过金沙江经过凉山州、甘孜州、雅安市,没爬夹金山前,招收了不少的四川人参加红军,估计至少有一两千人。

川西小金县达维会师纪念碑,图片来自网络

1935年6月,红一、红四在小金县达维镇会师,会师时中央红军有一万多人,红1军团和红3军团人数最多,红5军团和红9军团人数少,红3军团有多少呢?估计可能六千人左右。到草地边缘的毛尔盖,红四方面军划拨了一个团的兵力给红3军团,人数有一千五六百人。红3军团就把这个团拆散分到了4个团,红11团分到的人最多,有500多人。据红12团政委苏振华回忆,12团有2700多人。红3军团补充了红4的一个团后,总兵力七八千人,其中四川籍战士估计有两三千人,占红3军团总兵力三分之一左右。

这有个具体例子,红10团2营4连,因在凉山州会理战斗中,损失有点大,连长、指导员牺牲,连部只有司号员陈目海一个人,全连有五六十人,在毛尔盖,红30军90师270团长杨国夫调入红3军团,分到4连当连长,他从红30军带来60几人到4连,4连人数就增加到120人,其中四川人占50%多。当然这个比例算高的,大部分连队没有这么高比例。

老红军陈目海,陈老90岁接受采访时大众日报社记者拍摄

爬雪山过草地后,部队有减员,后在草地巴西分兵北上,走白龙江,过腊子口到哈达铺,这段行程部队也有减员。在哈达铺整编,红10、11、12团编入陕甘支队第2纵队,红13团调到总部直属,大团改小团,每个团设4个步兵连,1个机枪连。陈目海回忆,红10团4连过草地只牺牲了一名战士,巴西北上时有10名原来红4的战士因戴的大军帽被红4的人拉走了,到哈达铺时还是个完整的连,全连有110人,整编时其他连队合编成1、2、3连,4连没变。10团老红军李由回忆全团有400多人(看了些文章,个人估计10团在哈达铺时人数要多些,因有4个连,可能有七八百人,李由回忆全团人数可能是到吴起镇时的情况),11团政委王平回忆11团有1100人左右,苏振华回忆12团有800人左右。在哈达铺,原红3军团10、11、12、13团有三千多人,加上军团直属队和教导营,估计四千人左右。

甘南哈达铺长征纪念馆,图片来自网络

从哈达铺北上,1935年10月中旬到陕北吴起镇进入陕北苏区时,因一路作战,加上战士体质下降,加上伤病,牺牲和落伍掉队,人数减少。到达吴起镇时,陈目海回忆红10团不到600人,还是4个步兵连,刚到吴起镇时,10团在头道川,与尾追而来的骑兵作战,10团4连和12团1个连向后撤退时交替掩护没做好,4连3排受到很大损失(1排是老4连,2排是红4战士新编成,3排是红1、红4合编),牺牲了十五、六名战士,占全排的一半,到安全地带后连长看了,铁青着脸,一个字不说,越过3连阵地找到团领导黄珍、杨勇“说理”,说着说着眼泪就掉下来了(当时连长不是杨国夫,杨国夫已调到2连任连长了,1排长升任连长)。参加吴起镇战斗后,除了受伤人员送往后方外,4连还能战斗的人员有二十一、二人,第二天4连撤销,战士编入3连。

30年代吴起镇全景

红10团这时就是3个步兵连,1个机枪排,全团人数400多人,和老红军李由说的情况差不多。红11团到陕北吴起镇时有700人左右,苏振华回忆12团有473人,因伤病,参加直罗镇战斗的有200多人。到陕北吴起镇,2纵队3个大队(团)有1700人左右,加上纵队直属单位和卫生队伤病员,估计两千多一点,加上红13大队和调到总部的教导营,原红3军团部队不到三千人,不过,他们是久经考验的战士,都是部队的精华。

看了红3军团在长征中的兵力变化,真的感到红军都是英雄汉,千锤百炼不怕难,也理解了长征到达陕北的将士,主席说的一段话:“红军的人数比以前是少了一些,但是留下来的是中国革命的精华,都是经过严峻锻炼与考验的。留下来的同志不仅要以一当十,而且要以一当百、当千。”

到了1955年授衔的时候,有三千左右的老红军因为没有职务,授衔部门不知怎么授,主席说了一句话“红军不下校”,肯定了这些老红军的成绩和贡献。但是,不是所有的参加长征的老红军都授衔了,其中有部分可能是一直在基层当战士或者后勤人员的老红军,就有没有授衔的。

开国少将郑旭煜,是红1军团的老红军,他的哥哥也与他一起当的红军,他哥哥因没有文化,从红军时期起就给王道邦一直当马夫和警卫员,王道邦是开国中将。1949年解放后,部队动员在后勤岗位和年纪大的老战士退伍,郑旭煜哥哥高高兴兴的就退伍回江西瑞金市武阳镇罗石村去了,因那时经济困难,郑旭煜和王道邦把自己腰兜掏空,筹集了一点钱给郑旭煜哥哥,郑旭煜哥哥在火车站与他们分别时,说要用转业费和这点钱在老家修一栋普通的房子,还说给郑旭煜和王道邦各留一间房间,让他们回老家时有房住。

可能有人会问这些老红军是怎么想的,该有的享受都不要?这些老红军想的是什么,没有感同身受过,也不是很好理解,在这再说一件真实故事,一个不愿当官的老红军马夫老单。老单是红13团的一位马夫,但他是位名人,因为大将陈赓都认识他,而且一看到他还经常开他玩笑。

红军时期陈赓照片

13团政委魏洪亮回忆,老单在中央苏区就是马夫,因陈赓当过13团团长,到陕北后陈赓每次看见老单,第一句话就是:“老单,叫你去当管理员怎么样?”老单一听就摇头说:“不,我没能耐,我要为革命永远当马夫。”1936年10月山城堡战役前,陈赓路过13团,团部的通信员、司号员、饲养员们就围住师长,问什么时候打国民党追兵,陈赓诙谐的说:“我看,你们刚打了一次胜仗,就又翘尾巴了!啥时候打,我怎么知道?”这时,老单就接了一句话:“我看,要不几天啦,准给他个回马枪。”陈赓听老单这么说,拍拍他的肩头笑着说:“我看,你倒有两手哩!怎么样,不要再当马夫吧!”老单红着脸说:“我没能耐,我当马夫。”老单的故事红13团都知道,他是一位坚持理想,认准一个道理,不计名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