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探究:“自失”一词竟何意

2025-04-16 13:07 来源:网络 点击:

词语探究:“自失”一词竟何意

“自失 ”一词,百度汉语给出的解释有四个意项:

1.因感空虚、不足而内心若有所失。

例举:《列子·仲尼》:“ 子贡茫然自失,归家淫思七日。”

《史记·日者列传》:“ 宋忠贾谊忽而自失,芒乎无色,悵然噤口不能言。”

晋 葛洪 《抱朴子·嘉遯》:“ 赴势公子 勃然自失,肃尔改容。”

唐 刘肃 《大唐新语·举贤》:“ 太宗尝问侍臣曰: ‘朕子弟孰贤?’ 魏徵对曰:‘臣愚不能尽知,唯霍王元轨 ,数与臣言,臣未尝不自失。’”

2.自己失去时机。

例举:明 刘基 《谕瓯栝父老文》:“惟父老审图之,无自失。”

3.失身。

例举:《易·比》:“比之自内,不自失也。” 程颐传:“二虽中正,质柔体顺,故有贞吉自失之戒,戒之自守,以待上之求。”

4.自己逃逸。失,通“逸 ”。

例举:《庄子·应帝王》:“明日又与之见 壶子 ,立未定,自失而走。”

然而,《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未曾收录“自失”一词。可在鲁迅的《社戏》一文中有这个词语:“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婉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起来,觉得要和他们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该文被选入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课,且做了相应的注解:指听得出神而忘了自己。

这个注解到底准确不准确呢?笔者认为值得商榷。

当年我去看社戏,被江南水乡夜色美景所陶醉: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散发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吹来的感觉,朦胧在水气里的月色,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淡黑的起伏的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的连山,还有那渐望见依稀的赵庄时似乎听到的婉转悠扬的横笛的声音,这一切都使得“我”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乡的夜气里。此时此刻的物我为一,融为一体。教材注解为“指听得出神而忘了自己”,侧重于听,显然显得过于片面。

因此,笔者认为,“自失”一词,在这里不仅仅只是因为听到横笛的声音,还包含着所见之物所嗅之味所触之感所处之境。当此应当理解为“自我陶醉”,更为准确而简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