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林区,一个少生孩子多种树的典型县级行政区,目前怎样了?

2025-03-15 17:05 来源:网络 点击:

新林区,一个少生孩子多种树的典型县级行政区,目前怎样了?

要想富,少生孩子多种树!这句话相信很多人非常熟悉。很多网友,认为人少了,我们的生活自然就富裕了!事实真的如此吗?

在我国2800多个县级行政区中,要问谁生的孩子最少?谁种的树最多?恐怕大兴安岭地区的新林区是最符合该标准的县级行政区之一了!论生孩子的数量,应该排在最后三位;论种树的数量,应该是前三位了!

按照前面逻辑,新林区应该是我国最富有的县级行政区,那现在的新林是什么情况呢?让我们一起进入本期的新林区人口结构及未来趋势分析吧!

新林区是大兴安岭地区下属的县级行政区(非正式行政区划建制),共辖7个镇,分别是新林镇、翠岗镇、塔源镇、大乌苏镇、塔尔根镇、碧洲镇、宏图镇。新林区人民政府驻新林镇,新林区是我国出名的爱情小镇!

作为我国重要的林区,新林区的森林覆盖率超过了92%,森林储量超过了7200万立方米,森林储量居我国县级行政区域前三位。

建国后,新林区为祖国的建设作出了极大的贡献,累计贡献了几千万方的木材,按照现在的价值计算,超过了几百亿人民币。在此,铁匠向新林区的人民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们来看看新林区最近几次普查的人口数据变化情况吧!

从上表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2010年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新林区常住人口为50859人,而十年后的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新林区的常住人口下降到20362人!仅仅十年时间,人口下降了60%。这样的人口下降速度,超乎了我们所有人的想象。

黑龙江省曾是我国模范执行一对夫妻生育一个孩子的省区,在黑龙江省,独生子女是深入人心的,大兴安岭地区也是模范执行区。由于黑龙江省重视教育,子女上大学的很多,上大学以后,都离开了黑龙江,然后父母跟着离开了。

我们再来看看新林区的人口结构

从上图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在新林区,人口主要集中在45-59岁年龄段。然后是高龄段人口,年轻人口是极度缺少的,尤其是20岁以下人口!

我们可以想象,一个县级行政区,2020年只有35个孩子出生,7个镇,平均每个镇仅5个孩子,也就是说,连开一个班级都非常困难。

由于铁匠无法查询新林区2021,2022年的出生人口数据,所以铁匠尚不清楚新林区最近两年的出生人口情况,希望熟悉新林的朋友能够提供一下最近两年新林区的生育情况,供我们探讨研究用!

与其他地区宏大的礼堂学习不一样,新林区的高中开展活动,仅有的几个孩子在参加相关学习。

我们再来详细分析一下新林区的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

新林区人口最大的问题就是青少年人口太少,14周岁以下的孩子仅占4.95%,估计是全国所有县级行政区中最低的几个了。按照人口学常识,一个地区的14周岁以下青少年人口占比至少要占23%以上才能够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而新林区仅有五分之一。20-35岁年龄段的青年人口流失太多,也就是说,除了有编制的正式员工中有部分年轻人外,基本上找不到年轻人了。年龄结构基本上是50岁左右的人口,也就是说,仅十年左右时间,整个新林区将没有合适的劳动力人口了。老龄人口中,大部分离开了新林区,留守老人数量占比也不算太高。但也说明了整个新林的人口流失严重。新林区年轻人口中,男女性别比已经完全失衡,我们可以看到,20-34岁年龄段,男女性别比超过了140:100,说明年轻女性离开新林的数量远远高于男性。

根据前几期大兴安岭地区的网友反馈,在新林区、呼中区、松岭区,甚至加格达奇区,已经很少见到年轻人了!这些地区,商场停止营业,列车停运,年轻人口纷纷离开。

导致年轻人离开的最主要原因还是没有合适的工作,这也是我国县级行政区域人口开始快速萎缩的重要原因。年轻人没有合适的就业机会离开,导致出生人口更少!出生人口减少,青年人口减少后,产业无法匹配,没有了相应的投资,然后人口更少。

很多人期望的是,人口减少后,产业不减少,人均拥有就业机会更高,收入更高,生活水平更高!但是现实往往是,人口减少首先减少的是年轻人,没有了年轻人,所有的行业都在快速收缩,日子更加艰难!机会反而是向人口更多,产业更集中的大城市聚集!大城市人口越来越多,越来越发达;小城市、农村人越来越少,也就慢慢消失在历史深处!

应该说,黑龙江省的诸多县级行政区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试验,也是我国县城未来10-30年马上要面对的现实。由于黑龙江省基础设施较好,资源丰富,人均受教育年限和素养都很好,面对老龄化尚且如此!铁匠认为,我国中西部县级行政区未来面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结果可能会远远不如黑龙江省!

所以,人口越少,真的未必像我们大家认为的那样,经济越来越好 ,生活水平越来越高!

好了,本期关于新林的人口讨论就到这里,感谢各位朋友的阅读,欢迎大家留言发表自己的看法,也欢迎关注铁匠,获取更多关于人口学方面的信息和知识,感谢您的支持,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