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公冶长第五》03:器而君子,岂不美哉?

2024-10-08 10:24 来源:网络 点击:

《论语.公冶长第五》03:器而君子,岂不美哉?

2021,春牛首

原文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试译

子贡问道:“老师,您觉得我怎么样呢?”

先生答道:“你啊,好比一种器具!”

子贡又问:“什么器具?”

先生一笑:“瑚琏。”

敬亭山言

孔子虽然曾说“君子不器”,但并非说“器”就不好,就等而下之了。在我理解,“君子”与“器”,是分别从两个不同角度对人的评价,前者基于一个人内在的品性修养,后者基于一个人外在的能力表现,当然,在孔子更注重动机的价值体系中,前者的优先级别无疑更高一些!这也符合儒家非功利性的特点。

举个例子。

比如有一个人落水,此时岸上有两个人,其中一个不会游泳,但很着急地想办法要去救溺水的人,另一个游泳技术不错,但觉得非亲非故,救人还有风险,不愿意施以援手。后者具备了“器”之能力,但却缺乏成为君子所必须具备的“仁”的品性;前者虽然在游泳这项能力上“不器”,但不妨碍他有成为君子的潜质。

当然,孔子虽然不强调功利性,但绝不代表他认为一个人可以无所作为,无论何时,独善其身,都只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无奈选择,“内圣外王”才是儒家追求的最高理想。孔子周游列国,东奔西走“累累若丧家之狗”,追求的当然不仅仅只是满足于自身品性的完善。

还是子贡,有一次他问孔子,“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孔子答道:“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可见,“能仁”只是君子,还要有能力“博施于民而能济众”,才是圣人,而这,竟是孔子一向推崇的尧舜都不一定能做得好的。

话说回来,如何才能“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当然是要具备“器”的本领和才干。所以这一段对话,可以理解为师生间的玩笑,也可以理解为老师对得意弟子的一种鞭策和期许,而不应简单认为只是批评或讽刺!

器而君子,岂不美哉?